
南海区丹灶镇佛山日进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线
去年1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见证下,南海区政府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即JETRO,日本经济产业省属下的政府机构)广州事务所签订合作备忘录,选址丹灶,计划共建“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引进日本优质企业。
9月8日,日本松本机械株式会社正式签约进驻“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虽然该工业园从年初开始筹建才不过短短半年,但从今年5月至今,陆续已有5家日资中小汽配企业签约入驻。另外,多个意向性较强的日资项目目前也正在洽谈中。
一个事实是,“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这一由省牵头与日本方面展开的经济战略合作项目,其实就是丹灶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外资工业村”的升级版,这是南海在丹灶探索产业载体模式的又一创新举措。
然而,相对喜人的招商形势,在佛山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战略的当下,“外资工业村”的开发模式更值得深思。无论是基于破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局,还是“产业载体招商”的新思维,这种由政府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在全国首创的产业载体模式,已开始彰显成效。
升级版非传统工业区
8月23日,天气酷热,丹灶石联南丰村东部靠近丹横路的一片土地上,早已平整完毕,车痕交叉的红土上,数台打桩机正有条不紊地打着桩。这是“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的位置(下简称日本企业园)。
“从今年初启动前期建设到现在,已经完成了日本企业园的基础工程。”丹灶镇相关负责人陈国强告诉记者,日本企业园早已经完成了外围水电安装准备、管网铺设、图纸设计和地质勘探,厂房建设正紧张进行中,连属于省道的丹横路也已旧容换新貌。
从去年底签约到如今项目的整体开工,如此快的建设速度,也让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事务所所长横田光弘赞不绝口。今年6月底他卸任归国前拜访南海区有关领导时,即便中文不流利,但还是连续用简单的“很好,非常好”这样的字眼表达他对日本企业园施工进展的满意。
根据南海与JETRO广州事务所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日本企业园规划用地约320亩。目前已落实的用地指标已有200亩,计划建筑面积为300000平方米,首期规划建筑面积约120000平方米,今年内可完成近50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目前,日本企业园已落户5家日资企业,其中株式会社松本制作所、小川工业株式会社、饭田(佛山)橡塑有限公司3家在今年5月25日签约,荣理研工业株式会社和日本松本机械株式会社则是今年8月和9月先后签约。
另外,多个意向性较强的日资项目正在洽谈中。陈国强表示,将争取年内可以落实多家中小型的汽配企业进驻日本企业园,而预计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引入20家企业,年产值可超30亿元。
而为方便对接管理园区的日资企业,丹灶还引入日本K&K贸易株式会社,该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佛山有奇商贸有限公司,采用日式管理运营模式,为企业提供投资指导、各种支援服务和统一的物业管理。
其实,在南海的战略规划中,用“外资工业村”的模式招商,引进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旨在促成日本中小汽配企业到南海进行规模型投资,借此实现园区与企业的互助互利,推动南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目前,南海已有近百家汽配商落户,全区汽配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而随着该协议的落实,将为南海区引入数亿美元的优质外资。届时,该工业园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约型汽配产业园之一,并为南海区建设华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提供重要动力。
“现在我们打造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就是想在外资工业村的模式上进行提升。”在陈国强看来,今后丹灶产业载体建设,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区,而是以“产业社区”的概念包装园区,配套便利的交通、餐饮、医疗和休闲设施,两年内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外资工业村。
造“村”探路辟蹊径
早在南海与日本JETRO广州事务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之前,“外资工业村”这种产业载体模式已在丹灶成功运作。而回顾外资工业村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产业经济学价值在当下是颇具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在发展工业时,工业项目土地利用多是粗放模式,平均建筑容积率较小,经济先发的珠三角地区同样如此。而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工业化探索的南海,如今也面临着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现状。
而随着工业项目获取建设用地难、建设用地存量不足、用地成本增加等因素的掣肘日益突出,寻求新的土地开发模式,被南海视为未来实现产业载体招商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丹灶试水“外资工业村”模式,成了另一种可能。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副总经理谢楚兴说,面临紧缩的土地政策和土地存量的不足,要在招商过程中赢得有利位置,这也是策略调整的必然之路。此外,日本中小企业的投资模式也让“外资工业村”的存在有了现实合理性。
“早在2008年初,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就发现,有不少外资的中小企业有意到中国投资,但其投资规模以及市场销售模式决定了他们在起步阶段更偏向低成本运作。”谢楚兴解释,跨出国门的日资企业,更希望选择租赁厂房、土地等形式生产。
不过,作为外资企业,日资企业又普遍不敢直接跟个人签订租赁厂房或土地的合同。“如果与私人签合约,感觉没保障,有一天私人老板生意不好或者有什么变动,不利于我们的生意。”已落户外资工业村的比特产业车辆(佛山)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宫岛久典这样解释。
而另一方面,村的集体用地因为权属、服务等条件所限,亦很难引进一些较为优质的、高端的外资企业。多重约束之下,政府统筹土地开发打造专业园区成了现实出路。现在看来,外资工业村是在内逼外需的压力与机遇下博弈的自然均衡。
2008年,丹灶启动外资工业村建设,由政府向村组租赁集体土地,并采取建设标准化厂房、个性化厂房(根据企业需求建设)和租地给企业自建厂房(这种方式较少)三种方式。总规划面积约180亩,厂房建筑面积约90000平方米。
目前外资工业村已引入9家日资企业和1家港资企业,投资额达7900万美元,投资密度超过400万元人民币/亩,预计全部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近20亿元人民币。其生活配套区一期也已建成,可容纳1500人;二期配套正在建设中,设计可容纳1500人。
另外,丹灶招商部门别出心裁地引进日本K&K贸易株式会社(一家贸易服务公司)以此方便对接日资企业的日常管理,比如饭堂、宿舍、厂区硬件管理,软件服务方面还有营业执照办理、物流、设备入口、国地税的报税、工商事务和有关法律咨询。
未雨绸缪 切中走向
然而,即便外资工业村现在看来是水到渠成或是应运而生,但这种产业载体模式其实还蕴含着丹灶更深的产业布局和规划,而不仅仅是一种因势利导的部署,同时也折射出丹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南海汽配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是在2003年奠基启动建设,到了2008年我们就在这个园区里面专门开辟了一个产业专区,专门用来引进优质日资企业。”谢楚兴介绍,除了当时也是瞄准了日本企业渐进式投资模式而做出的规划。
谢楚兴说,根据日本汽配企业的投资规律,首先是整车厂进驻中国投资设厂,紧接着则是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尾随而来,而在南海目前日本一、二级的汽配供应商主要集中在狮山。丹灶则走了差异化发展的路径,用谢楚兴的话说叫找“好树苗”,将眼光更多的放在日资三、四级汽配供应商。
“不过由于当时我们准备得早了一点,所以刚开始时挨得比较辛苦,要引进一家企业真的很难。”回忆2008年启动外资工业村的建设,探索新的产业载体模式招商引资,谢楚兴并不掩饰当时的艰辛。“当时二级供应商才刚来中国市场,我们动手早了点”。
长期跟进丹灶的招商引资,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伍慧英对此也是深有感触。“特别是从2008年初到9月份那段时间,那是守得最辛苦的,没有企业进来,可以说根本没有大的进展。”在她看来,丹灶外资工业村从无到有,至现在成为南海汽配产业战略发展链条的关键环节,可谓筚路蓝缕。
但如今回头看,与其说丹灶是“动手早”,还不如说是未雨绸缪,因为园区招商无果的窘境,很快就在2009年开始峰回路转。伍慧英说,自2009年开始,“不断有一批批的日资企业过来谈合作,我跟丹灶的镇长开玩笑说他的生意还真是不错”。
现如今,外资工业村建设完成的7栋厂房已引入项目并投产,另外3栋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年底将再有3家企业可顺利投产。此外,为服务进驻企业,完善各项配套,该工业村已建成宿舍、商业等生活配套共22000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
至今,外资工业村已引入9家日资汽配企业和1家港资企业,投资额达7900万美元,投资密度约400万元人民币/亩,企业全线投产后,预计产值将超19亿元,税收预计超6000万元。
汽配集聚 转型显现
“十二五”期间,南海将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而在日本方面积极寻求与南海合作的背后,是外资工业村成效显现的事实。丹灶有关人士指出,正是在外资工业村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为不断满足日本中小企业进驻的愿望,日本企业园应运而生显得非常自然。
而日资中小企业的这种愿望,在去年南海区与日本JETRO广州事务所签订合作备忘录前已经显现出来。去年12月20日,由54家日本中小汽配企业组成的大型考察团到访丹灶外资工业村考察,其中3家随行企业当即做了进驻园区的决定。
无独有偶,在今年7月25~29日访问日本企业期间,南海区副区长万志康对此亦是深有体会,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追捧”。“为了表达前来投资的兴趣,有的企业还专门在下班之后要求员工继续工作,让我们看他们的企业实力”。
而日资企业投资兴趣增强的背后,其实也是日资汽配企业目前正在丹灶集聚的事实。截至目前为止,算上外资工业村和日本企业园已经签约的企业,整个丹灶南海生态工业园区已有23家日资企业,丹灶内部人士表示,至今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增加。
此外,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日本商人投资十分谨慎。谢楚兴说,与地方政府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已经在当地投资设厂的日资企业。“毕竟很多中小企业是第一次跨出日本外出投资,人生地不熟”。不过日本商人的这种谨慎心理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更多的日资企业落户丹灶。
早在2004年底,神户制钢集团旗下的神钢线材加工(佛山)有限公司就已进驻丹灶,是第二家来到丹灶的日资企业。该公司总务部部长、营业部课长郑权介绍,神钢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子公司,在日本企业看来,可信度高。新近签约的小川工业株式会社,以及已在丹灶建厂投产的金田工业、濑良公司等企业,都曾经在考察南海时,向神钢公司详细了解过南海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目前,凭借依靠中国汽车华南板块的地理优势,从2005年依托广州日系汽车基地大力发展汽配工业,到2010年引进一汽大众整车制造工厂打造汽车产业城,南海中部片区已实现了从产业链的分工配合到全线覆盖的升级。占据南海汽车产业重要地位的丹灶,同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日资汽配企业的抱团落户,对丹灶而言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拉动,更重要的是也将带来经营理念和技术创新的冲击。无疑,这对于丹灶传统的五金产业来说,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
“我们现在瞄准的三、四级汽配供应商,相当部分就是从事机械装备制造的。”谢楚兴说,由于目前丹灶传统的五金产业自动化水平不高,机械装备制造的企业对其刚好可以直接产生正面影响。而届时经过提升的五金企业,其产品同样可以用在日本企业上。
(佛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