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德国BMC商务传媒集团主办的2011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大会暨展览会开幕(以下简称CIPTC2011)。多家石油公司、天然气公司、油气田技术服务供应商等齐聚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共同助力此次展会。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CIPTC2011围绕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和设备制造等问题,旨在为参展商、观众和该领域专家们打造一个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技术装备国际化高端展示及交流平台,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不谋而合。
据了解,现在全球深海石油储量将超过100亿桶,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预计到2015年将提高至39%。可见深海石油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那么中国的深海石油业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对此几位专家在展会上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突破:自主创新、并购落后产能
在展会上,记者了解到,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环节是集中体现企业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是增加附加值的关键要素,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消化速度,而引进的技术还没有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就面临被淘汰,企业投入再多也只能获得有限的技术。
对此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常务副总裁戴文凯提出:“要突破这一瓶颈只有靠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的海洋工程企业在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积累,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和研发。自主创新是提升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保障。但是,我们的研发投入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另外,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联系方式来说,大多是通过项目交易联系的,其关联程度不是很高,这也部分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的能力,如果增加控股进行合作,则可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改善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
他还指出,海工企业必须练好“内功”。“从大环境来讲,我国企业面临着造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国内海工企业定位比较雷同,主要的产能大多集中在中低端船舶和海工产品上,导致了过度投资和过度依赖低廉劳动力要素的状况。目前,我国正处在通胀的周期内,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会逐步消失,健康成熟的产业链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规模较大且优质的海工企业,将通过并购吸收这些落后产能,并整合各方优势,提升我们的整体实力。”他说。
目标:赶超新加坡、韩国
谈到我国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张勇慧指出:“从国际的海洋石油竞争格局来看,第一阵营是欧美国家,他们仍然在各方面遥遥领先。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他们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发展比较快,已有了自主设计的品牌。而在第三阵营的中国、部分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国家的船厂也进入了较低端的装备改造阶段。我们国家处在第三阵营,要跨越到第一阵营比较困难,所以,未来韩国和新加坡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新加坡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一直占领着主导地位,而韩国企业基本上包揽了所有的钻井船的订单,中国只拿到很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有目标,但要赶超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总经理高上指出:“韩国和新加坡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产品布局完善,他们又同时完成了全球产业布局,中国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优势就是价格,而韩国和新加坡不给我们留任何空间。实际上我们在供应链上面跟他们比已经没有优势。前段时间,许多业内人士包括我也在想,新加坡、韩国的基础设施总归有限,他们总有吃饱的一天,我们就等那一天。但事实上,这一天不会来临,新加坡同业者曾明确表示:'这个行当是强周期,只要赶上好日子,我们宁可撑死也不让利润、资源外流。’”
那么韩国和新加坡又是靠什么跻身行业第二阵营的呢?其实,韩国、新加坡都只发展几个产业,凭借的就是历史渊源和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缘优势。高上在谈到韩国的经验时说:“拿韩国来说,实际上发展的就是电子、汽车、钢铁、造船等有限的几个产业,而这些产业是依托三星、现代和大禹三大集团发展起来的。韩国在世界上领先的造船技术助力其钻井船制造业,给予了这一行业很大的信心。有了自主的设计,其建造效率等就得以提升,成本就会下降,那么在国际上就能得到更多的订单,跟供应商谈判就有筹码。随着成本的下降,会获得更多的订单,有更多客户选用他们的设计,自主设计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就获得更多谈判的筹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贸易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