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升级演变,欧盟经济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宏观经济,欧债危机已然成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欧盟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影响也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研究员荆林波11月18日在第七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暨兰格钢铁网2011年会上表示,“中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经济必须从失衡增长转型到均衡发展的轨道上来。”
荆林波认为,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用“失衡增长”加以概括。增长有目共睹,但是失衡也日益凸显,失衡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经济增长单纯地、粗放地依赖外需;第二,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已经引起了国家上下高度的重视;第三,发展方式失衡,追求外延式增长,忽视了内涵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四,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第五,增长与发展的失衡,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第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但是相对于较快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第七,经济增长的收益没有被共同分享,导致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
荆林波认为,破解我国未来的科学发展战略转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的“二次腾飞”,必须跳出第一次腾飞所倚重的工业化路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探索新的模式。以城镇化为载体,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必须遵循均衡发展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荆林波认为,只有在“均衡”上做足文章,在“全面发展”上加大力度,我国经济才能实现“二次腾飞”,增强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