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会在合肥召开。瓦斯防治与利用领域的多位院士、专家在会议上进行了技术交流。我国煤层气利用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
抽采利用大幅提升
自2006年发布的《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首次将煤层气列入规划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煤层气价格管理的通知》等多项政策,设计矿权、税收、补贴、定价、对外合作等诸多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煤层气抽采利用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进展。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曲思建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全国煤层气抽采量91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290%,其中煤矿区煤层气井下抽采量76亿立方米,占抽采总量的84%。
2010年,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390%,其中煤矿区煤层气利用量25亿立方米,占利用总量的69%。
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指出:“2005年以来,全国煤矿瓦斯抽采量大幅上升。伴随煤矿瓦斯的抽采利用,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减少。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减少269起,少死亡1548人,分别下降了65%和71.3%。”
中高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相对成熟
据曲思建介绍,目前我国煤层气利用主要途径有民用、发电、工业燃料、燃气的机动车辆和化工等。
甲烷含量大于30%的中高浓度煤层气主要用于民用、发电、燃料、液化。2010年,民用用户达到150万户;瓦斯发电装机容量约达150万KW,全国约有18个省已开展瓦斯发电。山西太原、晋城、长治等地区,中高浓度的煤层气被用于出租车、柴油车等燃柴油车辆,截至2010年底,晋城市区出租车和公交车全部使用上了煤层气,全市拥有以煤层气为燃料的汽车9000余辆,投运的煤层气加气站9座,日加气能力达到13万立方米。山西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利用地面开发煤层气,甲烷浓度大于92%,液化装置全部国产化,生产规模达到90万立方米/天。
目前,我国中高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相对成熟,但装备的大型化(如中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成套化、装置运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攻关。
低浓度煤层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甲烷浓度大于5%但小于等于30%的是低浓度煤层气,主要应用于细水雾输送及发电技术、低浓度煤层气浓缩反应技术。6%-30%的瓦斯通常用于发电,目前潞安煤业、沈阳煤业、淮南矿业、松藻煤电等多处低浓度煤层气矿区率先运行发电。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安全输送、除氧、浓缩富集等技术还需加强研究与突破。
极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率较低
甲烷含量小于1%的是极低浓度煤层气,用于辅助燃料技术和逆流热/催化氧化反应技术。作为辅助燃料的煤层气有以下要求:主要燃料燃烧能够产生引燃低浓度瓦斯所需要的温度,用风地点靠近回风井,减少输送费用。使用极低浓度瓦斯作为辅助燃料,可节约主要燃料8%-10%,减少瓦斯排放量20%-80%,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国内应用较少。辅助燃料技术的极低浓度煤层气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风排瓦斯在发动机燃料中所占比例较小,导致风排瓦斯利用率很低。
作为主燃料的极低浓度煤层气,主要采用氧化燃烧技术,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内外研制单位进行了煤矿乏风氧化技术的研究和装置开发。逆流热氧化技术研发国内主要有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胜动集团等单位,逆流催化氧化技术主要是北京化工大学。逆流式热氧化技术目前存在稳定性差,甲烷转换率不高,热能回收率低,尚未达到工业化等问题。逆流式催化氧化技术则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需使用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应用可能受限。
最后曲思建建议国家设立专项技术创新基金,集中研发一批煤层气抽采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尽快培育煤层气资源化、能源化新产业;同时加快制订完善煤层气行业有关技术和规范,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围绕煤层气产业的安全、生产、技术等问题,尽快研究完善相关的技术规定和标准,依法促进煤层气产业的规范发展。
(中国能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