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认为,物价运行具有周期性特点。随着商品价格上涨,利润增多,将吸引投资增加产出,并且抑制需求;随后出现供应过剩,引发价格下跌,如此周而复始。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的情况表明,中国物价却一直保持波动扬升势头,即便是产能过剩也没有改变这个局面。分析缘由,主要在于中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动力。
一、中国物价上涨的全球结构性问题
中国物价上涨所以持续上涨,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世界经济结发展失衡所导致的货币(债券)财富空洞化,由此产生中国输入性通胀推力的长期化趋势。这是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波动向上的第一个结构性问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在一些国家努力生产与强势出口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在过量消费与进口。维系经济两端并保持运转的纽带,是后者向前者的大量借贷。但是,这种“你挣钱我来花”的扭曲经济运行结构,不仅难以长久,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财富,主要是美元货币财富的“空洞化”问题。即一些国家及其居民所持有的美元等外汇,包括现金、债券等,其货币价值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由于一些国家长期寅吃卯粮,已经被提前消费掉,根本不存在了。人们手中所持有的,实际上仅是一些空洞的“政府主权白条”而已。
由于上述国家所欠债务数额巨大,难以通过正常增收节支偿还。或者是持续不断地借更多新债,来偿还旧债,使得债务总量越积越多;或者是干脆开动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大量印刷钞票。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导致更多的流动性出现,使得既有货币财富,尤其是美元财富的进一步空洞化,市场购买力被持续稀释。举例来说,中国现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市值(大宗商品购买数量),与若干年前的1万亿美元相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些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等于虚增,被美元持续性大幅贬值稀释,“空洞化”了。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尤其是中国,会逐步将所生产的更多物质财富,也包括前期外汇储备,用于本国居民消费,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表现为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甚至出现年度贸易逆差,外汇储备增幅的明显放缓,乃至绝对数额的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将部分前期所积攒的美、欧国家“政府主权白条”进行兑现,进入市场转换成为相关物质财富,比如石油、煤炭、矿石、谷物,或者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由于这些货币财富已经被“空洞化”了,缺失其对应的商品物质,其结果势必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相关商品价格的急剧飙升,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这是为什么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世界经济失衡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其向平衡方向调整是一个长期艰难过程;由于大量西方国家“主权白条”向市场寻求商品兑换是一个长期过程,进而使得美元等西方国家货币贬值成为一个长期化趋势。与此相适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扬升也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大宗商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其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平均依赖程度在30%以上。境外大宗商品价格因为世界经济结构失衡,长期震荡向上,这就使得中国物价水平,长期面临性输入性上推力量。
二、中国物价上涨的国内结构性问题
中国物价上涨的第二个结构性问题,产生于国内。这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和刺激出口外向型战略,长期积累的一些成本要素被人为压低,需要与国际接轨,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中国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长期趋势。这也不是周期性的问题。
中国物价成本的结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成本偏低。据相关资料,过去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7%,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我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小时工资仅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亚洲四小龙国家平均水平的10%;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不到10%。从绝对工资量来看,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平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国职工,有的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职工的工资平均水平,也高出中国不少。
二是环境保护成本偏低。这方面的数据较多,主要表现为中国许多工厂的“三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许多城镇的生活污水大量直排等,中国商品成本中环保费用太低。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高污染加工制造业大量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安全成本偏低。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导致大量安全事故与职业病频发,尤其是煤炭采掘方面突出,时常发生人员伤亡。
四是能源动力价格偏低。出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主管意愿,我们的能源产品销售价格一直低于合理水平,未能得到理顺。比如今年火电企业因为燃料成本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出现严重亏损,被迫大面积停机,导致电力供应缺口。此外,有些成品油、天然气销售方面,也存在价格偏低问题,曾经出现过境外飞机、轮船到中国境内加油情况。
上述几方面成本偏低,虽然增强了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也提高了对于境外投资吸引力,一段时期内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是国内消费,尤其是终端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对于出口贸易依赖性过强,经济上受制于人,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等。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和谐发展,自然要求对于上述结构失衡问题加以逐步解决。而偏低成本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如普遍加薪,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增强安全保护,提高教育、医疗及其它社会福利等,势必推高中国商品的整体成本,进而抬高中国物价水平底部。由此可见, 从解决国内失衡问题来看,中国物价也具有长期上涨的趋势,不具有周期性特征。
三、2011年中国物价水平继续高位运行
由于中国物价上涨主要不是周期性问题,而在于上述两个结构性问题;还由于上述结构性物价上涨问题继续存在,逐步释放出更大能量,即所谓新涨价因素有增无减,某些方面甚至进一步突出。因此预计,如果2011年不会出现世界经济更严重衰退,拖累中国经济硬着陆,全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依然高位运行。其中CPI涨幅在4%以上,PPI涨幅在5%以上,CCPI(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下同)涨幅在10%以上。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对于CPI指数与PPI指数都具有先行指标效应。预计2011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继续扬升,这可以从构成CPI指数与PPI指数的材料成本基础的CCPI得到推断。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1年1—9月份累计,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同比涨幅达到25.7%。 重要大宗商品中,能源矿产和食品类涨幅较大。2011年9月份,全国牲畜类价格同比上涨42.9%,橡胶类上涨36.9%,能源类上涨33.8%,食糖类上涨17.6%,矿产类上涨17%。虽然有段时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因为“双债危机”恐慌气氛蔓延而较大幅度跌落,但跌落时间不长,大宗商品价格很快再次回升。其中美国NYMEX原油主力合约价格,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面,重新回到90美元/桶以上,涨幅超过20%。据此预计,2011年全年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将在20%左右,从而对于CPI指数与PPI指数产生较大的支撑与推高效应。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胀有很强的周期性。今年通胀的60%来自于农产品,其中20%来自于猪肉价格上涨。由于高价格会刺激投资增加,2011年猪肉价格肯定下来,由此导致物价水平较大幅度回落,比如在3%以下。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不仅是增加投资,增加供应就能够下来。如果此时成本不降反升,价格就难以跌落。而大量增加生猪饲养的结果,一般都会刺激饲料、人工成本上升,反而有可能成为推动猪肉价格上涨的新因素。如果考虑到今年世界一些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短缺,对于可能出现的饲料价格飙升,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局面,不可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