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最晚:定调明年政策格外审慎
|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12-13 8:40:45
兰格钢铁 |
聚焦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最晚决策格外审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最晚”:定调明年政策格外审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过去一年经济状况的总结,也是未来一年宏观政策的指针。
据南方日报报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召开,持续三天。这是10年来最晚的一次会期,显示了中国经济正处在复杂境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过去一年经济状况的总结,也是未来一年宏观政策的指针。由于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市场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关注。
更精准的“基调”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会议,研究来年的经济工作,其也往往被看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定调会”。但外界在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官方媒体的报道中,这次并未能找到明确的线索。
此次会议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外界认为,这一表态意味着,中央对来年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有着充分预期。中广网昨日援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一鸣的话说,回顾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央心中有数,是意料之中的;但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特别是对欧元区几个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当时并没有预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昨日刊发评论员文章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意味深长——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迟迟没有明确,显示出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让决策层格外审慎,很多问题还需要深思熟虑。这也预示着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对明年的经济工作给出更精确的'基调’。”
可见的是,目前中国通胀压力消退,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心日益加重;此外,受欧债危机纵深演变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更为微妙和复杂的阶段。
“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日报》昨日刊发的经济时评说。
“稳定增长成首要任务”
面对怎样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重大问题,外界期盼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解决办法。
“在不久前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中央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表述。稳定增长成为首要任务,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政策基调不变,但政策执行的重心和力度肯定会发生变化。”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12日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的话说,政策基调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才会发生转变,否则,只是在政策重心和主要任务上有所调整。
相比面目尚显模糊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外界眼下比较确定的一点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货币政策方面做出“微调”,实施“定向宽松”。
事实上,在11月30日,“微调”信号已经发出——存款准备金率在过去两年连续12次上调后首现下调。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提出,货币政策在“总提法不变的前提下留有充分的灵活性针对性”。
新华社12日援引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称,当前中国物价总水平正由高位回落,这给货币政策的调整创造出了一定空间,但考虑到稳定物价和结构转型的艰巨任务,未来货币政策应保持政策连续性,同时在结构上施以“定向宽松”。
不过,尽管外界普遍预期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将被打破,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所言,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根本任务是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在调整过程中政策过快、过大幅度地放宽,则会对整个调整发展方向不利。
“信贷政策'有保有控’的结构性调整将更加明显,结构上'定向宽松’或将成为明年政策的着力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失速和明显回落,明年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会对小企业贷款、保障房建设、在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信贷支持。
房地产政策方面,《人民日报》昨日刊发题为《退烧不能只服感冒药》的经济时评说,“楼市退烧不能只服感冒药,可能要重新化验体检,要进行消炎防感染。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将调控与改革的视野放宽些,深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诸如政府责任边界、土地供应、建设资金等问题的研究,对楼市涉及的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化途径和城乡协调发展等也要有所考虑,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密集调研“信号”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都会密集赴各地调研,今年也不例外。
细心者不难发现,近两月以来,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密集在各地调研各类企业,议题覆盖社会管理、小企业、保障房、外贸、民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房地产改革、城镇化、“走出去”等。其中,“转方式”的声音频频响起。
10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考察时说,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
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时提出,“转方式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转方式每前进一步,改革就必须深化一步。”李克强提出,必须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而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调结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扩大内需。他强调,扩内需的最雄厚潜力在城镇化,潜力最大的产业是服务业,“要加大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11月10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深圳、东莞、佛山、广州等地,要求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1月17日至21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来南宁、玉林、梧州等地调研,提出“当前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关键阶段,……保增长、保稳定、调结构、转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要求“深入推进金融改革”,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
11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江苏南通主持召开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要求“科学地、准确地判断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发展的态势,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
11月24日至25日,张德江又先后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贵阳市调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一同调研。
11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河北省廊坊市实地了解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并在当地召开保障房建设现场座谈会。
12月1日至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和推动科技进步,以改革促发展,在开放中扩内需,靠创新增动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在了解了天津个人房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应用情况之后,李克强说,要加快全国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联网工作,为保障房公平分配、房地产调控、相关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12月3日至4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赴辽宁沈阳考察,并召开六省市进出口形势座谈会,强调“进出口对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王岐山强调了改方式。他说,对于进出口,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王岐山还指出,要抓住当前时机“走出去”。
12月5日至6日,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在浙江省宁波市考察,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不断破解社会管理领域的新问题”。
12月5日至7日,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天津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问题,进行调研。
“决策过程中会有碰撞”
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并不固定,通常是每年的11月底到12月上旬期间举行。今年是10年来最晚的一次会期。
曾连续七八年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国经中心专家郑新立告诉中广网,每年参与讨论的人比较多,包括地方和企业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有一年村支部书记也贡献了意见,国务院总理亲自召开了座谈会。
郑新立表示,在决策形成过程中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甚至很激烈。郑新立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为例介绍当时的决策形成:“当时我们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非常困难,所以我们提出能不能通过扩大内需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怎么扩大内需呢?因为过去宏观经济总是投资膨胀,每次发债的时候我们内部争论都非常激烈,最后中央采取了正确的政策,通过发国债开始搞高速公路的建设。”
郑新立说,每一个数字甚至是小数点的求证,都要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最终决议。郑新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情况变化很快,要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肯定南辕北辙。遇到新情况,如果提不出新政策,那可能要贻误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就要有新的政策出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