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个“跌停”后,12月16日(上周五)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却又大幅高开,市场盘中价甚至一度触及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近日的市场波动引发了广泛讨论。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他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日间交易价触及跌停,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当前外汇形势变化总体利大于弊,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符合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跌停”不等于贬值
自11月30日第一次“跌停”后,在一共1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有11个交易日出现“跌停”,由此市场上关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也愈演愈烈。
不过事实上,所谓的连续“跌停”只是指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价达到了中间价允许波动范围的下限,这期间中间价并没有呈现趋势性下跌,而是有升有贬,甚至总体呈现升值态势。12月16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6.3352,比11月29日的6.3587升值了0.37%。与此同时,12月16日的交易价也大幅收涨在6.3484,并一度触及了6.3294的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按照央行规定,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根据银行间市场做市商报价综合确定,市场交易价允许在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范围浮动。
管涛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日间交易价虽然触及跌停,但不等于人民币汇率贬值。随着美元供求变化,市场交易价格在收盘时大多脱离跌停,显示市场已经出清。“股票市场跌停一般是没有交易的,外汇市场跌停却还有交易,央行在此价格上满足交易对手的资金需求,这从近期外汇占款数据变化可以印证。”
最新央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10月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万亿元,比9月余额减少了893.4亿元,央行外汇占款近八年来月度余额首次出现下降,表明央行在外汇市场净卖出外汇。
外汇形势利大于弊
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管涛认为,这是市场与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解释,在欧美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资本大量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一直以来面临的跨境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缓解。当前欧美机构资金回抽母国的压力较大,这增加了境内机构海外筹资难度和成本,迫使境内机构加速偿债、回补前期美元空头,美元需求增多。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出口增长出现减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被做空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者放大。
今年9月下旬以来,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出现倒挂,使境内企业由先前境内结汇、境外购汇转为境内购汇、境外结汇,跨境人民币收付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根据彭博综合报价,12月16日,香港离岸即期市场美元对人民币(CNH)报6.3725附近,与境内6.3484的收盘价形成明显价差。境内人民币比境外要贵,美元则是境内比境外便宜,这造成了反向跨境套利活跃。
除了欧债危机和经济减速对跨境资本流向造成的影响外,我国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稳出口、扩进口、打热钱、控流入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也促进了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数据显示,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1%,此后明显回落。近期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3.8%,增速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并创下9个月来的新低。
据预测,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今年有望降至3%左右,在国际认可的合理标准以内,显示人民币汇率趋于合理均衡水平,使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可能。
对于当前外汇形势变化,管涛认为总体利大于弊。“我国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当前变化符合我国减顺差、促平衡的目标,有利于减缓外汇储备积累,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缓解人民币汇率重估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他还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符合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安排和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外汇供求关系改善、汇率预期分化,为推动以市场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用价格调节取代数量控制的相关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12月16日,人民币今年以来升值3.7%。自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已升值约7.8%。12月16日,境内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掉期为升水205点,相当于市场认为一年后美元兑人民币将达到6.368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