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布铁矿石价格指数以来,中国13家钢铁企业和13家贸易商又联合推出了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作为铁矿石最大的需求国,中国正在加快对铁矿石话语权的争夺,以求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形成具有公信力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大宗矿产品定价机制。
1月16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下称“北矿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河北钢铁等钢铁企业和中国五矿集团、中国中钢集团、中化国际、中信金属、中建材等铁矿石贸易企业已同意作为平台发起会员。
这是在中钢协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后,又一次试图对已经接近全现货化的铁矿石交易市场施加更多影响力。这一平台的建立将充分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形成具有公信力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大宗矿产品定价机制。
据悉,该平台仅限于现货交易,不会发展期货、掉期业务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业务。这反映出我国虽然已逐步接受目前铁矿石交易往现货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然对矿石交易金融化顾虑重重。目前国内的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金融产品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且风险控制机制远未建立完善。而且,目前对于铁矿石金融衍生品的操作都是政策所不允许的。
正如2011年10月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来叫板三大矿山的“普氏指数”一样,这次现货交易平台的推出也是必和必拓为首在新加坡筹建的“环球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该平台以参股制形式组成,即每个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参与方都是Global Ore的股东。而该平台同样以现货交易为原则,暂不推行金融化产品。不过,该平台受到了以中钢协为代表的部分行业机构的抵制。中钢协方面称,该平台将受到矿山操控,并加速矿石金融化的进程,扩大中国钢铁企业风险。
中国铁矿石贸易占全球贸易市场份额的6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和现货市场。现在铁矿石定价机制由传统的年度定价转变为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即期定价。目前,当月定价贸易占比达到了70%,广泛采用普氏指数作为定价基准。普氏指数执行一年来已受到中日韩欧等国钢厂和贸易商的广泛质疑。
资料显示,普氏指数的形成机制决定了其早已被三大矿山操控。普氏的市场分析师从买家处获得他们的“询盘价”,即买家希望交易达成的价格,从卖家处获得他们的“报盘价”。而普氏会取那些当天最高的询盘价和最低的报盘价,作为真实反映市场的、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以这些价格为基准进行估价。这样三大矿山拉高最低报盘价就起到了推高普氏指数的目的,采用普氏指数来制定季度或月度的长协价格同时水涨船高。
尽管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已经在事实上确立,但中方却在很长时间内拒绝承认该模式的变化。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中国一直对无法发出“中国声音”而耿耿于怀。中钢协一度指责以普氏为代表的外资指数机构被三大矿山操控,抬高矿价。 为此,中钢协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从2011年10月份起,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将于每周一公开发布。与普氏指数采用卖方报价相比,中国公布的铁矿石价格指数理论上能够更客观的反映市场价格现状,反映供求关系。但由于铁矿石市场依旧垄断在三大矿山手里,能否得到他们的承认,还是未知数。
就像价格指数一样,此次推出的交易平台是否能对市场产生影响力,取决于该平台的参与方,以及基于其平台产生的交易规模有多少。如果无法在国内矿石交易中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则该平台只能是小部分企业的“自娱自乐”,所产生的成交价格也无法成为市场参照系。据悉,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已向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发去了邀请,不过三大矿态度并不明朗。在当前情况下,要让他们承认并参与到这一平台,难度相当大。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价格指数还是现货交易平台,仅仅是为了公正、客观的反映市场价格状况和供求关系,并不是价格决定的工具,仅凭此就对中国获得铁矿石价格话语权产生太多期待是不现实的。要想真正意义上打破三大矿山的垄断,掌握定价权,只有继续加强国内钢铁企业加大联合重组的力度,同时大规模投资铁矿石资源。
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在几年前就已经拉开帷幕,其中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由宝钢、鞍钢和武钢这三大龙头主导的跨区域重组,比如宝钢主导成立广东钢铁集团以及武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二是一些钢铁大省的区域内联合重组,比如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鞍本合并等。
此外,中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近几年有所下降。2009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7%,到2010年降低为63%,2011年进一步降低到60%。进口依存度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进口铁矿石价格大涨,导致国内小矿纷纷开工。与此同时,我国铁矿石进口渠道日益多元化,2010年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只有48家,2011年达到67个。由于进口来源地正日益多元化,现货数量也大增,但由于价格高涨,极大增加了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