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进一步削弱我国外部需求——
欧债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新阶段
欧债危机由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蔓延,是危机继续深化的标志
欧债危机在延缓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的同时,正在减缓世界经济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较去年6月份的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欧债危机极大地冲击了欧洲主权债务信用。目前,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主权债务占其GDP的比重越来越高,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欧债危机迅速冲击了欧洲金融部门。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总部设在欧元区的银行对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整体风险敞口呈现扩大化趋势。
受欧债危机影响,目前欧洲就业、出口、消费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抑制。国际评级机构普遍把欧洲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调低到1%以下,高盛将今年欧元区经济预期由此前的增长0.1%下调至下降0.8%。张晓晶说,欧债危机导致的国债贬值,使深陷其中的欧洲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下降。由于政府与银行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融资成本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联,这为财政危机向银行业的扩散埋下隐患。
欧洲主权债务的信用危机,已经传导到市场。财政恶化,使政府的融资需求提高,进而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抑制民间投资,减缓经济增长。危机国企业的信用评级受到拖累,使融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受损。张晓晶说:“目前,欧债危机正由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蔓延,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的标志。欧债危机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框架缺陷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一次总爆发,是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欧债务危机集中大面积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欧元剧烈波动是主权债务危机的诱因。其次是,欧元区虽有统一的央行与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架构上的先天不足为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体制上的种子。另外,欧盟在危机时刻对物价水平稳定性的追求使经济增长乏力。对物价水平稳定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欧元区的消费与投资,给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欧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以及过度慷慨的福利制度,都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导致了长期的、结构性的低增长和高失业。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
贸易顺差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表示,欧债危机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式,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贸易顺差从2010年的1830亿美元缩小到1551.4亿美元。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去年1至11月,我国贸易顺差1384亿美元,收窄18.2%。11月份当月贸易顺差145.2亿美元,收窄34.9%。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趋势。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削弱了中国出口欧洲产品的竞争力。去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已累计升值15%。张晓晶说,研究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这一汇率因素就会使我国对欧出口减少约10%。
人民币对欧元和美元的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成本。今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年就创出新高,引起了市场对人民币在新年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央行网站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定在6.3001元,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放弃盯住美元政策、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的最高点。
再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陈厚义说,欧债危机通过减弱中国外需,削弱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来降低中国的经济增速。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地,我国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欧盟各国在欧债危机后纷纷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在影响欧洲经济增长前景的同时,也将对中国的出口商品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专家表示,欧债危机短期内虽有转机,但其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财政结构、货币结构以及金融系统的复合危机,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期内根本解决。
“外需虽然低迷,但也不必过于悲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认为,要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看到积极因素,美国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欧洲也不会出现负增长,只要两大经济体没有出现真正的衰退,我国出口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稳定外需,需要依托有利因素积极应对
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扩大外向型企业竞争力
当前,稳定外需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需要沉着应对。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在削弱外部需求的同时,也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些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明显增多。去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7起,其中发达国家26起,发展中国家41起,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调查16起。新贸易壁垒涵盖技术标准、环境法规、知识产权和劳工标准等多个方面,影响程度深,规避难度大,对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威胁。
从国内看,企业的汇率压力加大。2010年6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7.5%,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升值,同时韩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货币对美元竞相贬值,这就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另外,融资难、贷款贵等问题很突出。特别中小企业,作为出口的主力军,面临资金压力更大。
稳定外需,需要依托有利因素积极应对。
首先,要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今年要研究出台新的促进措施,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基本稳定,完善退税机制,加快退税进度;稳定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深度开拓新兴市场。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拓宽进口渠道,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进口。举办进口商品展,组织境外贸易促进活动。落实对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商品免关税承诺,继续敦促美欧放宽对我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另外,还要提高外向型企业竞争力。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去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0212.8亿美元,增长36%,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3.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本土企业控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开拓市场能力提升,也显示中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已取得成效,外向型企业竞争力明显。
“2011年,外贸在质量效益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总体来看,在外部市场不景气、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和管理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外贸维持22%的增长很不容易。”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微博)说,外贸质量和效益出现了新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出口售价显著提高,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
展望2012年,专家表示,明年外贸出口仍然可以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出口型企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进一步清除外贸企业转型面临的制度障碍,也需要在融资、税收等政策上适当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