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农历新年刚过,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一份《“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让外界看到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路上的一份较为清晰的时间规划表,也成为此前国家对上海定位的到2020年成为“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极为重要的一步。
本报了解到,在这份规划中,大幅扩容资本市场和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成为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上海提出要在2015年使得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还是大力推动包括国际板、保交所及其各类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都让外界看到上海在接下来的4年中所要推进的规模宏大的目标任务。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希望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的雄心。
“解读这份规划,我们看到的是,上海在提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衡量一个国家的城市是否有能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上的流通程度有多高,美元、英镑都是世界储备货币,上海的目标是要形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产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清算中心地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分析指出。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在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海湾三国期间,中国宣布已和阿联酋(UAE)签署了一项价值55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是2012年中国与外国达成的一系列货币协议的最新一例,其有效期为3年,将允许两国央行利用本币提供双边贸易便利。
规划蓝图
所有的金融发展指标,几乎都比过去5年翻了一番。
在规划的十二项主要指标中,记者发现,以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为例,在2010年是386.2万亿元,2015年要达到1000万亿,比2010年增加两倍;同时,债券托管余额要从全球第五位进入全球前三位,金融衍生品交易量从零进入全球第五位,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从695亿元增加到1400亿元左右,银行卡跨行交易从10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管理资产规模从15万亿元增加到30万亿元。
这样超速发展的目标,能否在4年之后完成?对此,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速度实际上超出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估计。规划从几个方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量化,是从实际出发对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战术考量。因此并不存在难以完成的顾虑。
“我总体判断国际形势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有利的。我国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一开始走了一条能够把境外风险和境内风险良好隔离的正确道路。目前境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没有影响到境内金融改革开放和金融发展。外部动荡的时候,我们弯道超车,可以发展得相对更快一点,境外的金融机构会更愿意到中国发展业务。”在1月3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境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不会影响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度时,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如是表示。
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方星海也对外界关心的国际板推出时间表透露,上海肯定会推出国际板,但是具体时间还是要看机会,等到时机成熟了就推出,如果还不成熟就再等一等。
人民币清算自成体系
一个大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大机会就是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而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一个大国很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过程。这种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本国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在岸国际金融中心与之互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方星海的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多么的重要。而在这份规划中,也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开始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分庭抗礼。
“人民币跨境贸易或多或少地存在水分,但是人民币在亚洲地区贸易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向世界史无前例地公布,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中心地位,这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却是隐含着的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时间表,由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使得这个时间表有所调整而加速了。”黄仁伟表示。
据记者了解,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央行数据显示,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已经达到2.08万亿,仅仅两年时间,其规模之快堪称史无前例。而另外一方面,中国央行与世界其它14个国家之间的人民币互换的总额到去年底也已经达到1.3万亿元。
对此,瑞银驻伦敦新兴市场外汇分析师巴努·巴韦贾就表示,中国已开始推动在贸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力图降低自己对美元的依赖,使用货币互换是比较慢的,但朝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来源: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