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节,辽东湾畔,葫芦岛半岛北麓的一片滩头偶有未化尽的海冰逐波漂荡,但此地海洋工程及船舶生产的势头却似风起潮涌。犹如一颗巨大饱满的种子,经过长足的孕育,葫芦岛海洋工程工业区生机勃发,目前7家企业建成投产,20个项目建设中,计划总投资107.5亿元,去年完成工业产值9.66亿元,税收6600万元,正在向着“产业更聚集、链条更完善”的目标阔步前进。
6.7公里宜港深水岸线得天独厚
葫芦岛沿海,全长261公里的海岸线在全省仅次于大连位列第二,机械造船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此前,只是国有大型企业渤船重工一枝独秀。不只相伴的“红花”难觅,连与之配套的“绿叶”都少得可怜。
原名“葫芦岛区”的龙港区海洋资源堪称优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北方天然不冻良港”葫芦岛港就坐落在这里。全区宜港深水岸线长达6.7公里,全国罕见。作为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冶金设备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已有50多年厂龄的渤船重工厂址就在这里。
“经济发展就像比赛一样,必须拿自己的强项与对手比。”龙港区委书记唐联众认为,龙港的比较优势在国家八大造船厂之一的渤船重工驻区,在宝贵的深水岸线资源。他认为,“拥有渤船重工这样的造船业龙头,100亿的产业基础将发挥巨大的牵动作用;具有专业院校及科研院所,拥有人才、技术、管理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发展海洋工程及船舶工业在龙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
确实,龙港区海洋环境水域广阔,风轻浪缓,深水岸线丰富;距9米等深线较近,向外填海450米,水深即可达到约8米;海水顺时针方向流动,不易形成淤泥,极其适合发展海洋工程工业和建设修造船及舾装码头。另外,葫芦岛市的船舶产业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北方唯一的船舶职业院校葫芦岛渤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年输出船舶制造专业人才在3000人以上。
“渤船重工分段加工量每年有数千个,葫芦岛本地原有的两家分段加工企业年加工量为500个,市场需求远远满足不了。分段、涂装及船用设备配套在龙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龙港区区长、葫芦岛海洋工程工业区管委会主任闫庆礼说,“配套服务渤船重工,就能富龙港;而一旦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则将强龙港。 ”
“深水岸线不能再涛声依旧了! ”2007年底,素有“港口兴区”夙愿的龙港区决心整合自身海洋、船舶的得天独厚优势,规划建设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葫芦岛海洋工程工业区。这个园区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三面环海,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身手相连,定位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基地。
从修造船到装备海洋工程
“背靠大树有阴凉。 ”但做到靠着大树歇好凉,龙港需要做的有很多。
连轴转,拼命干。经过几年建设,海洋工程工业区形成了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起步区5.6平方公里达到“六通一平”,新建公用港池已基本竣工,港池内码头岸线长3.1公里,水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水深8米至14米,可满足10万吨级船舶下水需要。按规划完成了路网建设,自备二次变电站和给排水系统,电力及工业用水充足……
同时,旨在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手段,瞄向“项目导向型”管委会,园区通过完善企业档案,建立项目进展实时调度制度,做到每个企业都有专人负责跟踪,随时了解企业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建立高效企业服务流程,将职能转变到公共管理和企业服务上来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完善园区发展方向,名称从最初的船园改为现在的海洋工程工业区,产业发展从单一的修造船到装备海洋工程……
看好这里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发展前景,龙港区的信心、决心和作为更感染着投资者。“第一次到这里考察时这儿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以后每次都有新进展新变化。 ”葫芦岛泽洋船舶配套有限公司是入驻船园的第一家企业,去年底他们加大投资,厂区从一处增至两处,船件分段制作能力从年3万吨增至年5万吨。作为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优先扶持发展的北方重要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园区共引入企业22家,完成投资37亿元,已形成船舶制造、海洋工程以及舾装件制作、管系加工、分段制造、涂装等配套协作生产体系。
犹如蛟龙入海。央企渤船重工与园区密切合作,这里目前占渤船重工分段产量的三成以上,形成了以组织中间产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船舶、海洋工程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渤船重工因此“撑杆”迈进快速发展黄金期,造船能力由10多年前的国内第八位升至中船公司第三位,跻身世界造船强企行列。
喜讯不断:去年9月3日,园区东宝集团船舶制造公司38.8万吨3号船环型总段正式下水;11月9日,顺达船舶工贸公司举行修井/完井船上船台仪式。这意味着园区企业已具备了独立建造大中型船舶的能力。去年园区新引进项目10个,协议投资5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379万美元、内资19.8亿元。
(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