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布的一则信息,将万达集团又拉回到了“上市”的憧憬之中,并迅速成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当日,证监会网站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信息表显示,截至1月底,在房市严控大背景下,仅有3家房企在排队等候A股上市,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赫然在列,其余两家分别为富力地产和首创置业。
此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强烈,业界和公众都在怀疑,这是不是房企融资政策放开的信号,万达集团也再次看到了上市的曙光。
然而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却声称,目前包括万达商业地产在内的地产企业IPO申请审核处于暂停状态。这意味着万达短期内上市,仍比较困难。
包括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刘明胜在内的若干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对于上市问题噤若寒蝉。唯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公司内部会议上高调宣称,要在2015年超越美国西蒙公司,成为全球不动产公司的老大,要在10年内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
IPO审核处于暂停状态
2月1日,证监会官网的公告显示,万达商业地产公司和万达电影院线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万达商业地产公司的上市申请仍在接受初审,而万达电影院线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
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拟在上交所上市,保荐机构为中国银河证券。
在万达的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五大产业中,商业地产目前仍然是其第一主业。
王健林在1月20日的公司年会上宣布,2011年,万达集团总资产1950亿元,同比增长40%;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收入953亿元,同比增长36.5%。
王健林颇有点自豪地宣布,2011年,万达商业地产开工面积31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6%;其中新开工13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9%;新发展项目20个,购买土地楼面面积1016万平方米,累计土地储备达3530万平方米;新增持有物业面积333.6万平方米,累计持有物业面积达903万平方米,持有物业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八,成为世界级的不动产企业之一。
不过,万达的上市计划却一直进展缓慢,早在2009年,万达商业地产便正式启动A股上市计划。按照当时的规划,以2009年12月31日为上市申报基准日,完成招股说明书等上市申报材料;并于2010年3月-5月间申报上市资料,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2010年6月在国内A股挂牌上市。
由于2010年资本市场的低迷和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导致这一计划一再推迟。2月1日,证监会突然公布IPO申报企业信息,让万达集团又一次看到了上市的曙光。
易铺(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陈建明也表示,这意味着万达商业地产的上市计划取得了一些进展。
就在市场普遍怀疑房企融资政策是否转向之际,仅仅两天后的2月3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便对此予以澄清,“这三家企业IPO申请都是在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前上报的,目前这些企业的IPO申请审核处于暂停状态”。
该负责人解释说,目前公布所有在审IPO企业名单,是为了提高市场透明度,其中包括这三家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融资申请重新开闸没有关系。万达商业地产的上市计划,又一次陷入了僵局。
万达商业地产至今也未公布IPO招股说明书,虽然早在2010年4月初,其官网便完成了改版,增加了投资者关系等上市公司栏目,但“投资者关系”栏目目前仍处于“待建”状态,公布的联系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
万达集团内部对于上市也噤若寒蝉,当记者询问上市进展时,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原总经理石雪清情绪低落地说,“我已经不是企化部总经理了,你找陈志平吧!”而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陈志平直接称:“我无可奉告,我没资格说,我也不了解!”
万达集团企业文化部新任命、尚处于交接状态的总经理刘明胜则表示:“我们不允许接受采访,所以现在我也不方便说这个事。”
但他透露,“因为过去证监会没有公布IPO企业名单,现在它只是个预披露,相当于提前预公布了一下,这次可能要IPO的企业名单”。
按照证监会公布的IPO申请程序,IPO审核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10个环节,目前万达商业地产进展到第6道程序“初审”。
陈建明和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均表示,在楼市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万达商业地产在短期内上市,仍比较困难。
2015年成为全球不动产老大
“万达的商业模式是快买、快干、快竣工,不需要囤地,不需要通过土地升值来获取利润。”王健林在1月20日的万达集团公司年会上依然如此宣称。
但“快速扩张”的商业地产模式,也让万达吃了不少苦头。早在2003年,央行启动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颁布震动业内的“121号文”,规定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
这对专注于商业地产的万达带来了“致命打击”,“万达2004年憋得够戗,差点没挺过去。”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资金压力让王健林不得不开始考虑融资的问题,早在2005年初,万达便期望能够在境外IPO。
2005年,香港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大门开启,万达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逐渐企稳,便引入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
2005年7月,麦格理银行以5000万美元和3800万美元优先债的代价持有万达9家商业广场28%的股权,这9家商业广场,正是当时万达REITs拟上市的主要资产。双方约定合资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将万达9家商业广场打包到境外发行REITs,募集目标在10亿美元以上。2005年底,万达REITs招股文件在香港获通过。按照当时的进程,万达REITs极有可能成为内地继越秀基金之后,赴港上市的第二只REITs。
但2006年7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的“171号文”,万达麦格理REITs计划被迫搁浅。
上市不成,只能另谋出路。2006年9月,麦格理银行通过发行CMBS(即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万达在海外募集了1.45亿美元资金,这也是首笔涉及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但这笔资金对处于高速扩张、资金需求巨大的万达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2007年,王健林开始考虑让万达在国内A股上市。
在2008年底楼市处于冰点之际,万达开始上演圈地运动,并将圈来的土地作为上市筹码,先后在成都、上海、唐山等城市连续出手,仅2008年第四季度便投入了50多亿元用于增加项目储备。2009年,则在武汉、吉林、天津、长春、合肥、福州等城市先后投下巨资。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是万达希望在资本市场上用圈来的地作为价值砝码,希望融到更多的资金。这是以前,其他地产公司上市前惯用的套路。
2009年初,万达引入建银国际(天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建银国际”)作为基石投资者,并同时启动万达集团的股份制改造。
2009年8月,万达商业地产便完成了第二轮私募,建银国际、华控产业基金等三家投资机构、三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张大中最终获配。两轮私募合计募集资金超过40亿元,第二次私募的价格更高达每股17元,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认购价格,均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内地私募之最。
两轮私募完成后,万达集团将10%-13%的股权出让给了私募的投资者。在完成私募后一年,万达的发展更加突发猛进。仅2010年上半年万达合同销售面积就达到278.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3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现金回款金额271.1亿元,同比增长285%。
然而,2010年4月,又一轮楼市调控风暴开始实施,A股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均需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房地产企业IPO闸门也基本被关上。
自2009年11月6日,南国置业成为最后一个A股IPO的房企之后,房企已有27个月未能通过A股IPO实现融资。此次,证监会突然公布IPO申报企业信息,万达商业地产等3家房企赫然在列,让房企又看到了一丝上市的曙光。
万达也继续开始大张旗鼓地跑马圈地,王健林在年会上高调宣布,2012年,万达商业地产公司新增持有物业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到今年年底,万达累计持有物业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不动产行业第四,2013年持有物业面积近170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不动产行业第二。
“按目前速度发展下去,万达的不动产规模将在2015年超过排名第一的美国西蒙公司,成为全球不动产行业的老大。”王健林如此展望。万达2015年目标是:资产3000亿元,年收入2000亿元,年纳税3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他宣布,“10年之内万达要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并且今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万达的跨国发展以并购相关业务为主,并不会自己去国外买地搞建设,也不搞跨业务并购。
管理问题凸显人才短板
然而,在高速扩张的背后,万达集团也潜藏着一些风险,除资金压力之外,管理问题也日益显现。
万达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万达集团已在全国开业49座万达广场、26家五星级酒店、730块电影银幕、40家百货店、45家量贩KTV。如此庞大的公司,且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必然需要庞大的员工群体来支撑。在年会上,王健林也高调宣布,2011年万达集团新招聘员工15713人,其中大学生5825人,全集团员工总数达46757人。万达员工平均年龄28.1岁,高管平均年龄39.4岁。
面对高达4.6万多名的员工团队,对于万达内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然去年万达组织了近3万次的员工培训,但2011年万达还是下发了174份的整改通知书,对26名违规和检查不合格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同时王健林宣布,2011年万达完成审计113次,下发整改通知书44份,处理违规员工43人,其中移交司法追究刑事责任1人,除名23人。其中万达长白山项目公司原营销副总李侬涉嫌舞弊,北京项目公司原营销策划主管罗荣生涉嫌职务侵占。
“特别严重的是罗荣生,自己注册广告公司,跟北京项目公司签订广告协议,而且广告没有完全真实投放。”王健林称。随后,审计部接到举报,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此人已被正式批捕,很快要追究刑事责任”。
“他的上级营销副总闻听此讯,吓得跑到美国,有没有问题,待以后查清再说。”王健林说,罗荣生编造了200多万元的假电视广告合同,这个合同能审核通过,总经理、财务都有责任。
对于管理漏洞,王健林表示,今后要加强对销售、财务、招商、成本等重点部门的监管,“谁有权就监督谁”。
与此同时,万达的人员流动也开始加剧。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透露,同样拟回归A股上市的富力地产、首创置业,也是为了加速在商业地产方面的扩张,而不是商品房的开发。
被称为商业地产龙头的万达集团,便成为人才被挖的“大本营”。陈宝存讲述了一个自己听到的段子,“去年我听说,万达的一个小员工,刚刚毕业一年,在万达就挣5000元,结果就被一个别的房地产企业70万年薪挖走了!”
段子是否真实,难以求证,但万达在人事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却不可小觑。王健林也开始予以重视,去年万达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全员涨薪,高管平均涨薪16.7%,不包括工龄工资,普通员工平均涨薪12%。同时,实行工龄工资翻倍,每月增幅达100元。
“基层员工只要在万达干满一年,工龄工资就多拿1200元;干满五年,每年可多拿6000元工龄工资,相当于年年涨工资。”王健林说,2012年还要加大对万达学院的投入和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与此同时,万达速度光环的背后,也埋藏着质量隐忧。早在2010年沈阳万达大火,致死11人事故之后,就有人对万达的激进扩张提出质疑,更有人指出“万达过于激进的扩张模式制约了工程的质量保障”。
实际上,自2007年万达启动扩张计划以来,类似的事故频频发生,上海宝山万达广场塌陷事故之前,2011年3月27日,郑州中原万达广场2号裙楼已发生坍塌事故。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