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以荣获2010年“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为新起点,自我加压,向异味宣战。经过一年试点攻坚,收到成效
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特性,而不少物料又极易挥发且味道浓重。要想实现生产区域没有异味,到底有没有可能?上海石化经过一年的试点攻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目前,该公司芳烃部已成为无异味示范区,正带领着炼油、化工、化纤、塑料等各个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系统,力争在年内全部消除异味。
观念交锋:无异味可能吗?
2010年底,上海石化总经理王治卿到芳烃部检查工作时,对职工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在荣获“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基础上,一年内消除正常生产状态下的异味。
这一要求让该部上下始料不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人认为,石化企业有异味很正常。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吹毛求疵:“没有异味,那还叫石化?”
有一部分人从实际出发,认为上海石化相当一部分生产装置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设备老化,工艺相对落后,达标排放可以实现,消除异味难上加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经过一番思考,认为异味可以消除。有异味,说明生产运行系统存在物料泄漏。泄漏,不仅影响经济效益,不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对安全生产也是一种威胁。
面对种种论调,公司领导班子认为,作为“中华环境友好企业”,上海石化践行绿色低碳责无旁贷,理应自我加压让环境更加友好。
在2011年职代会上,上海石化提出,正常生产状态下,芳烃部一年内做到现场无异味,上海石化两年内做到现场环境无异味。
“设备、工艺老化,绝对不能成为装置产生异味的借口。”时任芳烃部经理的林宝华说,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化工企业可以消除异味”的观念成为主流。
堵疏结合:关键在精细管理
“产生异味与管理不到位有关系。”上海石化副总经理史伟在芳烃部异味治理现场会上一针见血地说,VOC(挥发性有机物)异味产生的原因是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环保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身负试点先行重任的芳烃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从精细管理着手,制定了“堵疏结合”战术。
堵,就是堵住泄漏点。该部生产装置设计的排污(吹扫)阀、含油污水井、地漏等都呈敞开式。他们分区、分片,每根管线、每个角落,开展地毯式检查,共查出4864个排污(吹扫)阀、323个含油污水井和384个地漏。针对它们的特性,对排污(吹扫)阀加装“丝堵”,含油污水井加盖密封,地漏以石棉布铺底并加盖,盖子上再压上小沙袋。
他们还率先采用泄漏检测与修理技术,对1.8米以下的管线、阀门等连接点进行全面排摸,共排摸出12万个点,然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对其中的64658个可疑点进行检测,对查出的327个泄漏点全部修复。
堵,还要堵住管理漏洞。该部在2011年的设备大检修中,严格把住“油不落地、气不上天”的关口。设备退料后,在氮气吹扫前,增加蒸汽蒸煮和热水冲洗过程,把剩余物料送至含油污水系统回收利用,整个过程全部密闭排放。
在堵的同时,该部依靠技术进步,首创并应用含油污水密闭排放系统,对异味进行疏导。数据显示,该系统的有效应用,使污油量减少85%,废水减少26%。2011年,芳烃部含油污水外排量比上年下降22%。
全面攻坚:让异味无处容身
上海石化已吹响全面消除异味的号角,芳烃部试点先行,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特别是2011年设备大检修期间,每个有检修项目的单位都严格遵守“绿色检修”的“铁令”,一举改变了以往检修现场异味难闻的状况。
该公司烯烃部作为2011年上海市开展泄漏检测与修理工作的4家试点单位之一,也走在了上海石化消除异味的前列。该部对10万个点进行了检测,对检测出的泄漏点,结合设备大检修基本完成了消漏。
据该公司安全环保部门介绍,相关单位已全面开展污染源的排查工作,初步遴选出一批有的放矢、立竿见影的环保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异味,改善环境。
上海石化力争今年内确保COD(化学需氧量)总量下降2%,污水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固体废弃物量下降10%,达到消除异味的目标。
在推进异味治理工作的同时,上海石化加强对生产区域的环境监测,投用了当前国内最先进的移动监测车,配置增加了低碳(碳二至碳五)监测项目,并实现了监测数据联网。在炼油改造项目建设中,还将同步建设环境监测自动站,提高异味污染源监测能力,让异味无处容身。
(中国石化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