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1日起,旨在治理车内空气污染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新国标将实施。
这项新国标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它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八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指南》这次发布实施,使国内一直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三无状态”的机动车车内空气质量有了一个“国标”。《指南》的出台具有六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二是可以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材料和产品的质量;三是可以为汽车内空气质量监督检测提供科学的标准和依据;四是可以加强我国对进口汽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五是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六是可以促进车内空气质量净化治理技术和产品产业的发展。
这项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国标出台,自然得到广大汽车消费者的交口称赞,然而《指南》属推荐性质,而非强制性标准,车内环境又是一个涉及汽车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消费者、检测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综合性问题。对于新国标能在多大程度上“降服”车内“无形杀手”,尚需进一步探讨。
业内人士指出,能否贯彻落实这项标准,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目前来看,关键是车企能否更加关注品质安全,杜绝污染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贯彻这项新国标,成为惠及消费者的关键,更将成为车企能否持续发展的“生死符”。
新国标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也昭示着汽车企业的未来。只有走在贯彻新国标前列的车企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