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已经扎根蚌埠,蚌埠站是京沪高铁在安徽省内唯一的一个高等级站点。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
【记者】京沪高铁的开通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去年7.23动车事故后,叫骂声迭起。如何树立正确的高铁观成为广大网友热议的话题。对此,陈书记是如何看待的呢?
【陈启涛】京沪高铁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建成了这条长达1318公里的高速铁路。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成果。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会伴随争议。特别是去年7.23动车事故造成的舆论影响很大,部分人士指出,中国高铁的建设及维护成本高昂,日后运营起来能否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仍是未知数;也有人质疑高铁开通初期出现的各种故障,对运行安全存在担忧。我觉得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争议,随着沿线人口的日益聚集和工商业的逐渐发达,日益壮大的客流量会使京沪高铁运营逐步扭亏为盈,这必定是趋势。
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于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京沪间铁路运输紧张局面,加快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引导地区产业合理转移,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我所知,高铁年输送旅客单方向可达8000余万人,使既有京沪线单向年货运能力达1.3亿吨以上。这会从根本上缓解京沪沿线地区乃至全国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实现铁路与其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完善我国铁路路网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
就城市而言,京沪高铁的开通会带动沿线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推动沿线投资环境和地产物业升值。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还会形成“同城效应”,催生沿途“一小时或两小时经济圈”,缩小城市、城市群、经济带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理布局。我们应该知道,在京沪高铁沿线车站周边,地方政府均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发展纲要,地方城市将以京沪高铁车站为中心,构建集商务、地产、教育、科技、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带。
就百姓而言,京沪高铁的开通为沿线地区的整个交通格局增加了强有力的新的运输工具,高铁无疑对整个社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竞争。京沪高铁横空出世,使高铁、航空、公路决战千里京沪,三足鼎立之间竞争格局形成后,促使运输产业票价相继下降,服务质量提升,给老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方式,老百姓从中受益。
新线刚刚开通需要有一个磨合期,百分之百杜绝各种故障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国高铁不仅在高速列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在系统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工程试验和实践,制定了100余项高速铁路建设标准规范,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长久安全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当然,铁路部门日常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尽量缩短新线开通的磨合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记者】陈书记您刚刚提到高铁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还会形成“同城效应”,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理布局,目前沿线各市均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发展纲要。您能不能谈谈高铁给沿线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陈启涛】作为我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高铁开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将是全面和深刻的。
首先,京沪高铁建设将增强区域城市的带动力和经济吸引力。
在区域经济当中,发展轴的终点区位始终是优于中间区位的。当两大城市间直达、高速、大容量运输线形成后,产业布局的终点最佳倾向必然十分明显,产业聚集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以至全球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都会增大。这是京沪高铁建成后初期阶段的必然结果,将大大加快沿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步伐,也有助于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增强各自对本区域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其次,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将使京津冀、长三角及沿线城市联为一体。
高速铁路通车后,客货分流,加上现有的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京沪大动脉的交通运输能力大增,对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所在的京津冀、长三角及沿线城市群,会带来三个方面的改变:
一是空间范围的变化
目前的三个都市圈的范围,是相对于当今的中心城市规模和交通运输状况形成的。当都市圈形成的条件变化之后,都市圈的范围会变化,区域经济联系空前紧密,通过发展优势的互补,未来的沿线“京沪大城市带”的骨架就跃然清晰了。
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及沿线区域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专业化分工,但不是很明显。高速铁路通车后形成的交通条件的大变化,会使区域的产业结构向两个方向变化:一个是综合性的方向,即取长补短,相互融通;二是专业化的方向,在工业部门的发展上,将使沿线城市制造业部门向最佳区位的集中。
三是发展理念的变化
京沪高铁的建成,将大幅度拉近沿线及周边城市的经济距离,提升当地商品经济的层次。发达地区的技术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使其技术中心的辐射,一直达到最佳区域。
三种变化的结果,将出现在初期阶段之后,使三大区域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的质量提高,为“京沪大城市带”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沿途地区发展的影响初期与远期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扩散效应与集中趋势的同时存在,京沪高铁途经京、津、沪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1、最直接的好处是解决沿途地区的客货运输问题
有专家讲到,现有的京沪铁路运输能力长期紧张,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和限制型运输状态,并且这种紧张程度呈现加剧态势,因此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对客货运紧张都会有很大的缓解。
2、对沿途非中心城市地区的发展带动不会很快显现
快速直达交通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心城市,尤其是两端的城市。在建成的最初年代里,沿途的生产要素向两端集中不可避免,特别是受总部经济规律的影响,企业总部向北京、上海及沿途少数特大城市集中会突显。
3、长远看对沿途经济发展的带动将是十分强劲
从长远来看,根据扩散效应的作用原理,在经过初期的极化作用后,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区域的产业向沿线扩散是大趋势。这主要是产业转移规律的影响,京沪高铁为这种转移规定了方向和路径。
最后,京沪高速铁路为代表的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国家区域经济格局的最终影响是均衡化
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高速铁路网和国家的铁路大跨越战略,从战略上和宏观上来说,有其必然性。日本是1964年建设的“新干线”,那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临太平洋三大都市圈形成之后,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类似的地方。这里我们要想明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长远看不是使经济发展更集中在少数地方,而是使经济发展更加“地方化”,使国家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记者】看来对高铁的认识确实不仅仅是有没有晚点那么表面。蚌埠高铁站是安徽省境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高铁枢纽,也是未来全国最重要的高速铁路交通枢纽之一,请陈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陈启涛】京沪高铁在蚌埠市境内全长75.089公里,境内95%为高架通过,蚌埠站是安徽省内唯一的一个高等级站点,作为京沪高铁中的一个重要车站,蚌埠高铁站经过铁道部同意,站房面积比原计划扩大4倍,即由原本设计的5000平方米扩大到20000平方米,内设5处450米长站台和11股线路,它的规模大于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的高铁站。之所以作出如此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规划建设的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也将由京沪高铁蚌埠站引出,按原先设计的蚌埠站规模将满足不了列车运行需要。预计2015年发送旅客908万人次,2020年发送旅客1192万人次。按照列车运行规划,2015年停靠列车40对(其中4对始发),2020年停靠列车73对(其中8对始发),2030年停靠列车92对(其中11对始发)。按照设计速度,蚌埠到上海为1.5小时,北京为3.5小时。其辐射人口和范围大致如下:双向辐射(到达和出发都选择蚌埠):蚌埠、淮南全市,阜阳、亳州、六安全市、宿州南部3县区、合肥、滁州北部,苏北的盱眙和泗洪;单向辐射(到达或者出发只一项选择蚌埠):宿州北部、淮北市、安庆全市、巢湖全市、滁州南部局部、合肥南部、豫东三县、苏北部分地市。随着京沪高铁、合蚌客运专线、京福高铁等相继建成,将大大提升我市交通枢纽地位。越来越多高铁的开行将实现铁路运输的“公交化”。
【记者】如今高铁已经通车,给蚌埠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大的,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陈启涛】开通之前盼开通,如今京沪高铁已经扎根蚌埠,应该说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说到机遇,高铁对蚌埠市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当其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将促进蚌埠承接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近年来,受到产业结构、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的转移趋势日趋明显。长三角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蚌埠市在区位、产业基础、原材料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运输等方面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京沪高铁的开通会强化蚌埠市的这些优势,有效促进蚌埠承接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转移。且长三角地区也一直是蚌埠市主要的省外投资来源,据蚌埠市发改委统计,目前蚌埠市大约70%的省外投资来自于长三角。
二是将促进蚌埠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蚌埠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所辖怀远、固镇、五河三县都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一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粮仓”和“菜园子”。目前沪皖已签订《食品农产品互认协议》,为包括蚌埠市在内的安徽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农业来说,铁路及其他交通运输条件是促进地域专业化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它使运价降低、运销范围和市场扩大,保证了农产品商品化,使农作物种植和畜牧逐渐趋向生产条件优越、规模经济好的地区,促进了农业地域专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三是将促进蚌埠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物流中心,具有较大的物流需求规模和比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一方面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连接,促进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的形成,另一方面,高铁建成后,京沪线的货运能力将得到充分释放,蚌埠必然承担起皖北地区乃至整个安徽地区的货物运输任务。同时蚌埠市还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和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周边资源和产品可通过蚌埠市的水陆通道对接外运。因此,高铁的开通将为蚌埠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成为安徽省的物流中心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是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中在上海与北京两大城市,其沿线属于我国的智力资源密集区,人才要素储备丰富。旅行时间的缩短和交通费用的降低,能够大大提高人才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频率,这样的高频流动有利于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产生新创意十分有利,高铁的开通加速了创意产业的外部效应以及溢出效应,使原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价值倍增,将为蚌埠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旅游业作为人们新的消费时尚,将会因交通便利而得到兴盛,而与之相关联的服务业、娱乐业也将随之而繁荣。蚌埠市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被誉为“天下第七泉”白乳泉、风景秀丽面积超过西湖的龙湖风景区、还有汤和墓、禹王宫、垓下古战场、禹会村遗址、双墩遗址等著名景点。京津城际、合武专线以及武广高铁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在高铁带动下最先受益。我们将整合利用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交通、购物、酒店等旅游要素,开发我市特有的古玩玉器、怀远石榴、沱湖螃蟹等旅游产品,把我市建设成为皖北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游客集散中心,进而构建京沪铁路沿线的休闲站点和长三角地区的周末度假胜地。
五是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蚌埠市通过积极的培育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其主导产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品88个。主要涵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设备制造等6个高新技术领域。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24.4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为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其产业的强大和扩展市场腹地创造条件,将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是将促进城市有机更新。高速铁路作为现代化大运量高速交通干线,其线路走向与站址选择将对沿线城市的结构与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铁客站为中心的龙子湖东部地区,必将吸引高端人流、物流、加工、商贸等产业向这个区域集中,将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区,也将是蚌埠市的一个新商业中心。同时,高速铁路的引入必须要有快速的城市交通与之配套,从而推动蚌埠市路网交通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
高速铁路集成了铁路运输的大容量性、高速公路的便捷性、航空运输的快速性的优点,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运输方式,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沿线城市的运行轨迹和速度,促进城市资源重新配置,加速相关产业转移,尤其对设有站点的城市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既有同城效应,也有过道效应。用时间距离衡量,一小时是生活区概念,三小时是经济区概念。高铁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不仅加速人员流动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和置业理念,生活在此地、工作在异地成为可能,沿线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趋势将更加凸显。但同时也将加剧沿线城市间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促使资源流向收益高的沿线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源流出地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即所谓的“过道效应”。京沪、京福高铁建成通车后,蚌埠到北京、上海的时空距离分别为3.5小时、1.5小时,到南京、合肥仅40分钟,蚌埠成为南京、合肥“半小时生活圈”的一员,融入“大上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在“同城效应”之下,我市与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及长三角地区交流将日趋紧密而频繁,相对于沪宁等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及较高的生活成本,我市的地理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等优势,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市民休闲度假、居住养老的重要目的地。但把握不好,也有可能成为沿线其他城市要素资源借路流动的“过道”甚至分流倒吸蚌埠要素资源的“走廊”。
既有集聚效应,也有扩散效应。高铁不仅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重要和更深层次的影响却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率自由流动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就集聚效应而言,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将得到加强,资金、人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将会向更具活力的城市流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作为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集聚地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他沿线设站城市周边的人口、产业也会加速向高铁轴线两侧集聚,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就扩散效应而言,有望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加速中心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沿线站点城市可以更便捷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扩散,促进沿线城市更好地分享大都市部分功能。我市背靠中原腹地,紧邻长三角地区,又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结点,是皖北区域性加工、商贸和科教中心城市,农副产品、劳动力、能源、土地、市场等要素供给优势明显,要培育和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承接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记者】面对高铁开通后的机遇和挑战,请问陈书记蚌埠市将会有哪些应对之策?
【陈启涛】贯穿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京沪高铁开通运行后,不仅实现了北京与上海的高速连接,还有效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人员就业,将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两大经济圈串联起来。为主动抢抓京沪高铁开通运行带来的难得商机,我市可采取五项措施,借势打造城市繁荣繁华,壮大商贸流通产业,促进本市商贸流通业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借以巩固安徽省老工业城市及皖北中心城市的地位。
(一)商旅结合,拉动直接消费
以发展旅游为先导,商贸流通为支撑,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吸引各方宾客,拉动城市直接消费。
一是加大我市对外宣传。引导商贸企业放眼京沪沿线重点城市,在形象宣传、商业广告、经营定位上着眼沿线城市需求特点,增强我市在区域商贸中心的吸引力。集中推介商业、旅游、文化活动的特色亮点;二是推出一系列商旅活动项目。加大面向京、沪、冀、鲁、苏等地的推介,全面做好迎接来我市消费者服务工作。配合京沪高铁开通与我市开埠百年,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设施。
(二)优势互补,提升辐射功能
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加大产业优势整合力度,寻找契合点,做大市场经济体系,凸显辐射省内、贯通华东的枢纽功能。
一是积极扩大两地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大市场间的业务往来,做强光彩大市场、汽配产业园等一批已有合作基础的大市场,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力;二是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运通道,加快我市农产品市场开业运行,形成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集散地;三是加大我市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引进沿线省市商贸人才工作的力度,加大商贸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
(三)增强引力,做大会展经济
我市会展经济先还处于雏形期,高铁的开通可帮助我市借力突显经济走廊重要节点作用,做大我市会展经济规模,提升会展经济水平。
一是提升和加强对沿线城市的辐射吸引效应,集会展、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发展方向;二是加大我市对沿线城市会展企业、会展品牌的招商力度,引进一批国内、业内知名的展会;三是扩大博览会层次与规模,加强对影响力强的沿线城市的宣传和影响,吸引更多的商客、游客、名品和资金到我市来;四是加强与京、沪沿线等地会展节庆界的联系,加大合作与交流力度,积极尝试合资、合作、同办展会、节庆活动的新模式。
(四)汇聚品牌,打造名品都市
京沪高铁开通预示着“高铁时代”的到来,珠城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将会悄然发生变化。高铁时代将极大突显我市区位优势,打造名品都市,辐射和带动沿线城市消费趋势,创造我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汇聚南北品牌,加大交流、合作与引进力度,不仅要有名牌企业,而且要汇聚餐饮、服装、饰品、休闲、娱乐,以及优质的服务品牌和服务理念;二是打造城市名牌形象,彰显集品位、时尚与休闲的城市魅力,使八方宾客体验珠城风情;三是扶持大型商贸企业、连锁企业和品牌企业发展,通过互动的展销、推介、宣传、代理和战略合作,延展我市企业产业链条,扩大企业商品外销。
(五)南北联动,做大同城效应
高铁时代的时空距离缩短换来了经济要素跨区域的快速流动。在商机、人才、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带来新的营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新车站蚌埠南站为依托的新兴经济区将应运而生,推动了城市发展的合理布局。同时增强了我市与沿线城市的沟通联络,强化了同城效应。
一是加强沿线各城市商务主管部门战略协作,发挥地源、商情、人脉、资源优势,建立促进商贸流通业共同发展联席机制;二是搭建商贸企业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多领域、高层次、宽范畴的政府间、企业间、专业间、区域间的商贸经济研讨;三是促进跨区域商贸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依托交通的快捷、便利和人、财、物的快速流动,促进商贸、旅游、文化的融合与快速发展,扩大同城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加强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合作,我市与沿线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7市共同组建了京沪高铁旅游联盟,于2011年6月20日在济南召开成立大会。大会主题为“同行、共享、互利”,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局、天津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园林局、济南市旅游局、沧州市旅游局和蚌埠市旅游局共同组成。七个联盟城市共同签署了《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旅游合作泉城宣言》,承诺将依托京沪高铁,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交通旅游”的合作典范。
【陈启涛】蚌埠地处淮河中游,面向长三角,是华东重要的组合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交通便捷,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大手笔推进新一轮建设发展,奋力打造引领时代的产业、建设气韵生动的城市、兴建独领风骚的景区、形成令人神往的生态、彰显富有魅力的文化,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作为安徽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不断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城市,蚌埠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竭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考察、观光旅游、投资置业。因此,真诚的希望关心、关注蚌埠的朋友,和我们一道,打造蚌埠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