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方案千呼万唤,终于有望今年出台。
3月28日,连续10年提公车改革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告诉本报,公车改革今年很可能成为转折点。
3月22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具体由国管局、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等负责。
曾为方案提过建议的叶青告诉本报记者,这两份文件草案基本去年已经成形,一直在征求各部委意见,等待合适时机出台,“估计最迟不会超过今年7、8月”。
其中,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基本会采用车补形式——不同职级、不同地区的车贴采用不同标准,规定车补上下限,各地结合地方实际自行设定具体数额。
叶青说,思路上总体与“杭州模式”接近,通过发放补贴实行公车退出机制。但补贴不会太高,部分规定也跟他一直提倡的“叶氏车改”思路相近:“自购私车”、“市内1000元/月”、“出差(出本市)实报实销”等。同时,与地方不同的是,中央机关的车改基本会提供两个方案——使用专门公务车或者发补贴,副部级以上干部自由选择。此外,一般公务公车将社会化运营。
货币补贴
改革的前提,据叶青所述,是公车的口径必须清晰。
他介绍,目前中央的口径是,公务用车指由政府财政为各级党政机关、全额预算拨款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需要所配备的车辆,“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的车改方案讨论中已经同意加上国有企事业单位,这应该是个方向。”
针对中央机关的公车改革方案,叶指出,核心必然是车贴怎么补、补多少。全国范围的公车改革指导意见,也将部分采纳他之前提到的建议,对车贴设立上下限。
他打了个比方。比如,规定处级干部车贴范围1000-1500元/月,东部地区最高不得超过1500元/月,西部地区最低不得低于1000元/月,具体额度由各省市结合地区实际,“看菜吃饭”。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也称,今年公布的方案中“按职级发放车贴”是核心。他介绍,在针对公车改革方案的多次讨论中,“货币化补贴”都是讨论焦点。
根据货币化程度不同,此前地方模式中区分出三大类: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取消公车发放补贴、以昆明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管理、和以杭州为代表的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调配模式。
近几年广东省的广州、珠海、惠州等城市、区、街道车改,主选货币化模式,取消公车,按公务员职级设定补贴标准。
比如针对公安政法单位3000余人700多辆车启动车改的惠州市,去年补贴标准从科员500元/月到正处级干部的2800元/月不等。
这种模式,昆明在2005年5月,以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单位为试点也曾进行,当时,昆明副厅级官员月补助为1800元,但最终未能推广便宣告结束。
5年后,昆明新车改方案不分职级,公务员人均发放400/月的补贴,超出部分由个人负责。
2009开始,针对局级干部以下公务员展开车改的杭州,车贴从普通公务员的300元/月至局级公务员的2600/月不等,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不能取现。
根据测算,杭州车改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
但所有地方补贴形式都存在一个问题,职级越大,车贴越高,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出差越多,“这个漏洞目前没有解决办法。”叶青坦言。
买改为租?
车贴发放后,公务员日常公务用车如何开展?叶青说,国家即将推出的方案,思路上总体与“杭州模式”接近。
在任建明看来,杭州模式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买改为租”,由地方牵头成立官方的公车租赁中心,统筹管理。
前两年内各单位上缴的400辆公车中200辆由租赁中心留用,132辆补充执法单位工作用车不足,57辆被拍卖,剩余11辆作报废处理。
车改后,公务员因公务需要用车时,需提前预约,杭州市区、临安市、富阳市等车贴区域内,使用普通公车180元/天,超过一定里程另计费,产生的费用通过市民卡刷卡消费。
在另两个试点区广东和昆明,有紧急公务时多数更多选择“私车公用”。数据显示,广东惠州市局机关警用车保有量裁减59%,昆明开展新车改后,公车裁减50%左右。
杭州模式受到青睐,跟其灵活便利和易于监控有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说,杭州车改不仅避免了公务员的公车私用,也阻断了司机“捞油水”之路,“在跟个人关系脱钩方向上迈出了一步”。
任建明肯定杭州模式的同时,也直言这种调配方式可能存在双轨制的风险,“会不会被滥用需要当地政府严格把关,应该设定具体目标,在3-5年内完全走向货币化、市场化”。
任指出,相当多的中等及以上城市已经具备货币化和市场化条件。
此番车改,一旦方案敲定,或将开启公务租车市场,对汽车租赁市场带来利好。
中央某部委下属机构最近在调研中了解到,整个汽车租赁市场,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使用,是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前景比较看好。
该机构一位知情者介绍,整体租车市场都还没有充分发育,比重很小。具体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公务租车,比例就更小,即使有,也多是零散租用,极少有机关单位统一长期租用轿车商务车等小型车辆,一般也只是上下班通勤车。
另据叶青介绍,中央机关的公车改革,对副部级以上领导的方案将是“自由选择,或者车贴,或者专门公务车”。
该不该给车补?
回溯公车改革,这是一项持续了18年的拉锯。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拉开中国公车改革序幕。从2005年至今,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公车改革每次均有重点提及。
然而,改革至今18年未有显著效果,甚至不少省市“越改越超标”,“一些地方发高额车贴是把配车制度合理化了,因为并没有出台强制性的制度取消地方公车。结果差不多变成既拿车贴又开公车。”任建明坦言。
一些论者直言,公车发放补贴是变相加薪,认为公车就不应该配,货币化补贴也不能出。
任建明指出这样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得考虑现实,如能推广杭州等试点模式,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至少能节省一半左右。
浙江大学教授张国清也表示赞同,“现实条件下,车贴可以补,关键是要公平地补,不能使这种提升不公平地掌控在权力拥有者手中。”
除了金钱利益,领导干部专车取消一直被认为难度不小。叶青指出眼下车改的核心之一就在此。
张国清提到5年前的统计数据称,政府机关一辆公车一年花费8万元。假设一名官员一年能省8万元,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公务员为689.4万人(不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10%比重配专车计算,单专车一项就能节约500多亿人民币。
“这样一笔庞大的浪费告诫政府,无论如何,都应该引入社会参与。”叶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直言,18年公车改革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本质上,这是地方财政的问题”。
他认为,买公车如果是国家出钱就由国家制定方案,当地老百姓出钱就由老百姓决定,“只有做到政府部门的人事民主、财政民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问题,否则不管怎么改,车贴怎么补,都会有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