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家家跨国公司总部引进来,把一个个研发支撑平台建起来,把一条条现代服务链延伸出去……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下称“北京农科城”)启动建设以来,积极整合首都科技研发和服务业优势资源,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一股股创新活力。
汇聚创新资源
北京农科城由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于2010年8月开始共同推动建设。作为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任务,北京农科城肩负着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打造农业高端产业的使命。
针对首都丰富的科研资源,北京农科城建设突破以往的固定物理空间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思维,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北京农科城成立一年多来,已经联合20个涉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工程中心、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支持成立北京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家,引导北京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农科城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北京农科城建设还着力形成农业产业总部研发集群,目前已经吸引美国杜邦、法国利马格兰等10余家跨国公司,首农、大北农等98家农业龙头企业及中粮集团、中种集团等6家央企总部在京聚集。
在推进“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北京农科城目前已经聚集了56个单位、500多名专家及高端人才,集成500多台(件)价值上亿元的仪器设备、40余万份种质资源。
优化产业链条
据北京市科委农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农科城建设将突破传统农业园区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生产加工的模式,聚集技术、资本、信息等现代农业服务要素,形成“高端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实现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四大功能。
为改变我国种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北京农科城积极对接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为种业企业开展生物技术、转基因品种中试提供“中间试验、环境释放试验”等服务,建设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种业孵化器。
目前,北京农科城推进的良种创制中心,突破作物育种核心技术,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规模化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北京农科城推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建设,开展育种研究、试验示范、展示推广活动,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作物种业产业链。
此外,北京农科城还依托中粮、首农、新发地等龙头企业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研发服务平台,开发营养健康、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产业链,带动一批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发展。
强化服务引领
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十二五”期间,北京农科城将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立跨区域的战略联盟,协同三地政策资源,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展产业对接,构建“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促进体系,形成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如何实现引领全国?北京农科城选择以服务为突破口。北京市科委农村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北京农科城不断探索用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利用北京的市场、金融、品牌、设计、物流、会展等综合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拓展,为科技研发培育价值空间。随着国际草莓大会、国际种业大会先后落户北京,以及顺义鲜花港、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等初具规模,北京不断吸引全球高端农业产业要素聚集,引领产业升级。
北京在新发地建设的北京农科城农产品现代物流科技示范园,成功对接泰国、智利等国的7个生产基地、20个品牌超市,和北京100个社区便民店对接,实现了“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终端市场”的物流监管和食品安全监测。
北京农科城构建的全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业技术交易平台和基于全产业链的物联网监管系统,连通共享了多省份的13个农产品行情数据库和8个农业大省的14个农业科技成果发布源,已与100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及科技园区实现了网联和视频展示。
中国农大经济管理学院战略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卢凤君说,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二产和三产的支撑,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的整个产业链缺乏足够的整合。北京农科城另辟蹊径,借助大城市的高端服务业优势,从需求入手拉动农业传统产业链创新,注入科技要素,影响上游生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