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新日本制铁公司(下称“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工业公司(下称“住友金属”)的合并已经获得日本国内和国外相关机构的批准。按照程序,合并计划将于6月份在两家公司各自的持股者大会上批准,10月完成全部合并。从此,新日铁将变身成为“新日铁住金”,国际排名也大大提升。
新日铁和住友金属达成的这项合并交易,总价为224.5亿美元,是日本钢铁行业十年来最重要的合并交易,也成为日本最大的非金融并购案。
合并后的新日铁住金钢铁产量约为4540万吨,几乎将占据2011年日本钢铁产量1.1亿吨的半壁江山。对照2011年世界钢铁业协会公布的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序,新日铁住金将排在安塞乐米塔尔、河北钢铁集团和鞍钢集团之后,高居第4名的位置。
当然,新日铁住金的目标不止如此。它的目标是:在3年内效益增长约1500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新企业的全球产量目标为6000万~7000万吨。
强强联合逐鹿全球
新日铁和住友金属两家公司的合并似乎很完美。业内分析师认为,首先,两家企业合并是优势互补,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可以使企业变得更强。从技术上来看,新日铁在特殊钢板、马达核心部件使用的电磁钢板等方面占优势;住友金属在强度大的无缝钢管方面领先。在全球市场上,住友金属与欧洲两家公司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日本两大钢铁巨头合并,是希望通过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其次,日本两大钢铁巨头合并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两家企业合并之后,将占据日本钢铁市场的半壁江山,更主要的是提高在全球钢铁企业的排名位置。虽然其在产量上远不及世界最大的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但在技术上和综合实力上,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再次,降低成本是合并协同目标中重要的一项。两家公司计划在3年内,通过内部协同,实现每年节约1500亿日元的目标。此外,两家企业合并增大的规模可以在与铁矿石巨头的谈判中增加不少筹码。
下一个目标:神户钢铁
由于日本内需不振,日本诸多行业包括钢铁业,包括知名的索尼、松下、东芝等公司纷纷出现亏损,甚至历史上从没有出现亏损的夏普公司更是曝出首次亏损。重压之下,越来越多企业或寻求合并结盟,或把生产制造大幅度转移到国外。
此次合并之后,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日本企业侧目效仿,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钢铁企业。
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宣布合并消息后,与这两家公司交叉持股的神户制钢所的动向开始受到瞩目,并被推上了合并重组的风口浪尖。
从神户制钢所的销售产品类型看,铝材及建筑机械所占比例较高,其总销售收入中钢铁业务所占比例不到50%。
为了应对2000年以来世界钢铁企业加速重组的形势,新日铁、住友金属、神户制钢所为了避免自身被其他企业收购,3家公司2007年12月就已达成交叉持股协议。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各自持有神户制钢所3.45%的股份,神户制钢所则持有新日铁0.77%、住友金属2.34%的股份。
新日铁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表示,新日铁期待加深与住友金属和神户制钢所的合作。但有业内分析师指出,如果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再拉进神户制钢所形成三强联合,会使某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过高,从而可能难以获得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认可。但是,合并后的新日铁住金对神户制钢所这样一个合适的收购对象,怎能轻易放弃?
而对于急于打入日本钢铁市场的国际竞争对手们,更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早在前两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对进军日本市场已十分积极。凭其一贯大肆并购的做法,对于这样一个机会怎会视而不见?
同样,占据世界钢铁企业产量排名前几位的中国钢铁巨头,对拥有先进钢铁技术的神户制钢所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低。
此外,业内也有人士指出,神户制钢所可能会与走独立路线的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加强合作关系,最后合并。
中国钢企自寻出路
在日本,该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以必须在部分业务领域采取反垄断措施为条件批准了新日铁与住金合并。然而在中国,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中国商务部对钢企重组的批准上并未附加这一条件。
对于全球钢铁业来说,日本新日铁公司和住友金属公司的巨型合并,是继2007年安赛乐与米塔尔合并之后又一里程碑的事件,是日本巨头应对钢铁业微利局面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而在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却步履蹒跚。虽然近年来,河北钢铁、宝钢、山东钢铁、武钢和鞍钢等钢铁巨头也先后重组了多家国内钢铁企业,但由于地方政府利益格局等原因,钢铁企业的强强联合难以实现,重组进程难言取得重大进展。面对此次钢铁业寒冬,国内一些钢铁巨头表现不同,试图从相关行业淘金。
前些时间,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90亿元发展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煤化工业、工业气体、物流产业、综合利用、后勤服务等与钢铁主业相关的非钢产业,将非钢产业的收入比例提高至集团总收入的30%。
邓崎琳提到,在后勤服务方面,武钢今年还将开展绿色养殖业,准备建万头养猪场。自此,“武钢养猪”成为热点话题,引来一轮争论。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包括武钢、宝钢、鞍钢、河北钢铁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经纷纷把产业注意力转移到一些非钢产业,以应对亏损,谋求赢利。
而根据相关统计,2011年国内最大的10家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占据全国粗钢总量的比例仍不足50%。这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要占到全国产能比例45%以上的目标还相距甚远。(现代物流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