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钢:武船模式是如何实现的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5-4 10:42:35  兰格钢铁


     杨志钢语录 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精、干透,干得在细分市场上有话语权。

    2006年,武船每年产值36亿元,到了2011年,同一指标已达到100亿元,短短5年的时间,武船产值增长了2.8倍,驶入了一条快速发展航道。

    3年前,产值结构中,军民比例不合理,业务结构极不平衡,企业有可能随时倾倒。如今,结构日趋合理,军民齐发展,六大主业搏击市场,武船的行走步伐越来越稳健。

    作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钢是怎样带领他的团队,在大市场的海洋中快速航行的呢?

    变化发生在2009年

    武船是中国老字号的国有企业,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三年之前,它仍然只是一个生产装备的工厂,还称不上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变化就在2009年2月28日的那一天。自那天起,武船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M型的管控模式,实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把一部分单位进行市场化改革,并进行有限多元化的扩张,逐步向六大板块延伸。

    目标设定好之后,武船开始寻找发展路径。近年来,武船不断购并联合、外延扩张,跨海到国外,跨省到青岛。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源于武船的成长愿望,更源于武船急欲摆脱狭小的地理空间,更新落后的管理、技术、理念,聚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从生产工厂向现代企业的转型。

    在进行有限多元化扩张时,杨志钢还希望走一条聚焦专业化的道路。他的骨子里的“我能”,让他完成人生和武船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偶然进入桥梁产业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武船造船,却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它已涉足桥梁。

    武船造桥非常偶然。1986年的一天,杨志钢回家路过武昌司门口天桥,看到省外钢结构公司把生意做到了武船家门口,而武船却到全世界找生意。这让杨志钢颇为不满,后经研究决定抽出一部分人员,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开发。

    武船的第一单生意是汉阳钟家村的双球面桥。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要把球面算出来,费了不少功夫。杨志钢说,“造完桥之后,我们像完成任务一样,又去造船了,那时没有人习惯于总结、探索造桥的标准、规范、设计、管理等。今天建桥,明天造船,来回倒。”

    为了做好这块业务,杨志钢也曾尝试建立专门的科室进行管理。后来,造桥业务逐渐增多,科室管理日显落后,加上厂房面积不够,武船干脆购买场地,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化的桥梁公司。刚开始,该项业务也就几千万元的产值,现在已达到25亿元。

    杨志钢介绍,造船和造桥有许多共通之处,造船需要焊接技术、拼装技术、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管理等。只是造船的标准、规范、要求等和造桥不同而已。现在,武船规划投资8亿元、国内最先进的桥梁生产线正在兴建当中。

    整合资源做大海工

    武昌江边,黄鹤楼下,占地37万平方米的武船大院,就是武船总部所在地。过去,这里主要生产军品,发展依赖国家投资。如今,武船要向现代企业转型,要进一步的科学发展,仅靠国家投入是不够的,社会支持不可或缺。

    靠社会支持,就得发展社会需求的产业。杨志钢透露,民品做大之后,部分资产可以整合卖给集团的上市公司,换来的现金,武船又可以开发新的民品,并支持军品的发展。“做军品自我积累的速度较慢,用民品挣的利润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加企业的实力。”

    到青岛投资30亿元,与国外公司合作成立海洋装备制造公司,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杨志钢说,做民品不能像做军品那样按部就班地做,它需要与别人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先进资源,推动公司快速成长。

    杨志钢表示,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前景可期。然而,这个行业除要生产由诸多模块组成的成套设备外,更重要的是要为能源企业提供全套工程技术方案,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极为欠缺。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武船可迅速将他们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引入企业中,快速做大民品业务。

    用五年时间打造“信息化武船”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信息化正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有力推手,助推现代企业节能增效、转型跨越。

    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中国移动为例,近十年来,在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领域通过率先使用移动信息化业务和产品,企业正以三倍的人力支撑十倍的运营体系,取得了丰硕业绩。

    杨志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具,只有和规划战略相吻合时,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大动力。加大信息化系统推进力度,实现信息充分共享,更好地协调利用各项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并通过信息化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使设计、制造一体化,让武船的竞争力得到充分释放。

    杨志刚常说,武船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移动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移动信息化改革步伐,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武船。

    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团队的想法

    企业越大,员工越多,想法也就越多,形成合力就越难。这对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企业家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团队的想法,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人与人打交道有两大难:一是把别人钱包里的钱拿到自己钱包里,另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植入别人脑子里。相比于前者,后者更难。但杨志钢却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团队的想法。

    杨志钢分析,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多年跟他一起工作的高管,了解杨志钢的风格,跟他配合比较默契,譬如说企划部就善于把他的意志延伸,并提出各种方案供他决策;二是他善于在各种场合搞意识化教育,即思想领先。

    杨志钢说,在改革之前,他很少直接去讲改革的东西,只是潜移默化地给员工上课、讲道理,等大家思想基本统一后,他再动手改革。

    让市场当伯乐

    总经理距离市场越近,决策的速度越快,管理的效率就越高。

    企业做大之后,若按职能分工,部门之间出现扯皮推诿现象。为此,武船推行了主业管理体制,让各个子公司的总经理各管一摊。对总经理的考核,杨志钢采取的手段是“让市场当伯乐”。

    杨志钢说,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有盲区,假如我自己当不了伯乐,那就让市场当伯乐。不过,杨志钢并不是撒手不管,他会给每个总经理出一道考题:如何确保每个子公司每年20%的增长率?

    每年20%的增长率,其实也较为柔性。杨志钢做事讲究“事不过三”。他说,干任何事情,都允许你一二次失败,但绝不允许出现第三次。若总经理连续三年完不成20%的增长指标,杨志钢就会考虑更换人选。

    做个企业病的诊断者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武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杨志钢不满足于做一个发出指令的管理者,他更希望自己是个能够诊断企业病的医生。为此,他让信息化推进部门建立了一套指标监控系统,为此,每天晚上,这些指标数据都要输送给他,在他脑子里过一遍之后,若发现有故障的地方,他就会下达指令。

    随着企业不断扩张,总部与各分部之间信息共享与传输日益频繁,杨志钢认识到,武船需要一个高稳定、高效、快捷,支持异地分布的信息网络支撑,实现业务高度流程化、数据集中共享化,最终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效果。

    目前,武船的信息化推进部门就移动OA办公系统、企业短信平台、效能快信、车务通、企业集群通,以及视频会议专线,厂区视频监控等项目的合作与湖北移动开展洽谈。

    做国家认可的事 国家才能认可你

    在杨志钢看来,武船的核心价值观很简单:为国防打造精良装备,为社会贡献物质财富。“你不去做国家认可的事,而硬要国家认可你,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只有你做的事情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认可,国家才会认可你。”杨志钢说,“做军品和做民品是一样的道理,你解决了顾客的问题,顾客自然就会回报你。”这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在杨志钢看来,企业不尽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只能获得暂时的经济利益。武船之所以能受到国家重视,是因为武船始终站在国家、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

    杨志钢还把这种理念移植到了企业内部。他始终强调,员工应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要和国家共同进步,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企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跨界学习精细化管理

    每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杨志钢总能拿别人的长处,去补武船的短处。

    飞机制造的精细化程度很高,相比而言造船还比较粗糙。杨志钢说,在欧洲,建造游艇的精细化程度一点也不比飞机低。杨志钢也想把造船航空化,使人和设备更好地融合。“船舶在大洋上航行,来回都要几十天,上面的工作人员其实是很寂寞的。”杨志钢说,“武船只有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制造、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船舶的需求。”

    相比移动信息化程度颇高的企业,对造船企业来讲,运营效率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杨志钢又一次跨入移动信息行业学习精细化管理。他发现,在很多企业仅移动OA一项,就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杨志钢表示,下一步武船将超前谋划,创新思路,扩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移动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加快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利用移动信息化加快推进企业以及产业做大做强,为湖北造船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湖北日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杨志钢:武船模式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