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不断通过再融资输血的国内大型银行,长期资金压力仍不小。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昨日表示,国内比较大的银行未来若要更好发展,特别是要全球扩张的话,面临很大的资本压力,“当然不是那么紧迫,但是非常重要。”
李礼辉是在昨天北京大学举行的“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在同一场合,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提出,其最担心的是出现一场亚洲金融危机或者出现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发展又重新回到零点。
“这种大的系统性的风险,在我看来最有可能的还是来自于金融领域。”李稻葵称,中国推进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改革,根本上讲是发展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从短期来看,则是试行将银行贷款证券化。
希望政策支持
重要银行补充资本金
李礼辉昨天表示,在中国银行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之后,“我觉得面对更多的压力,第一方面是资本的压力。”
资料显示,去年11月,G20峰会首批批准29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目前中国只有中国银行一家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
李礼辉称,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以补充股权以及资本的方式,提供1~3%原股附加资本,这些附加资本从2016年开始实施,有三年过渡期。
李礼辉做了一个统计,29家首批入选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2010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是15.49%,中国几家大的银行,现在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12.51%。
李礼辉表示,国内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资本水平甚至包括资本质量方面,和国际上最好的银行比有比较大的差距。
李礼辉称,希望国家给予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能够进一步支持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采取多种渠道来补充资本金,对银行实施分类绩效考核等。
李稻葵吁银行贷款证券化
对于国内几家大型银行的风险,曾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稻葵亦表示担心。
他说:“金融的风险在我看来现在是比较突出的,我们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
李稻葵称,国内银行贷款存量应该占到GDP的150%,尽管其中1/3是被央行锁定的,不能流通,但这么多的货币存量,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李稻葵看来,风险主要来自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国内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是以存款形式出现。“从家庭来看这么多资产是银行存款,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因为银行存款的流动性比股权、债券要强,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不确定性最强。”
李稻葵称,国内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风险因素是,国内银行集中度非常高,其中前五大银行资产占整个规模的46%。“存款对银行而言,主要是以贷款的方式存在,而贷款集中在这么四家或者五家里面,任何一家出问题的话,都会带来问题。”
对于如何化解上述风险,李稻葵给出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发展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因为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是有可替代性的,所以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国债应该多发一点,除了国债之外有条件的、好的地方政府应该发行地方债。”
“第二件事情应该马上就做,就是要试行逐步的银行贷款证券化,把你们(国内银行)比较好的一部分贷款拿过来,到资本市场、到债券市场打包,变成现金,对于银行是注资了,对于资本市场等于把存款逐步吸引为债券市场的持有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是改革了银行的风险,二是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两件事情马上都可以做,但应该是逐步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