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 2006年,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举行。6年之后,一个轮回,中博会又回到湖南。5月18日至20日,第七届中博会在湖南举行。
作为中部六省共同打造的经济发展平台,中博会承载着中部区域发展的梦想与追求。今日中部已连续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并有了主动调整发展速度和方式的自信和空间。
赶超:“中”气十足
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中部6省,承东启西,通贯南北。如果说,东部、西部大发展是中国腾飞的双翼,那么,中部则是当仁不让的“脊梁”。
曾几何时,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28.1%人口的中部地区,因缺乏有力政策支持,自身发展缓慢,身处“塌陷”困境。
6年来,中部地区长期蓄积的能量不断释放。记者从第七届中博会上获得的一组数据,或许最能说明中部地区“中”气十足的景象。
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GDP总量突破十万亿元大关,占全国的20.1%,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1年,中部六省经济增速均在11.5%以上,平均比上年增长12.8%,高于东北12.5%和东部10.5%的水平,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投资者眼中的中部更是“魅力十足”。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会议期间介绍,今年1至4月,中部六省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2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增幅高过东部和西部,成为全国直接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
“我们看到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表明经济活动正在向中国的内陆地区扩散。”经济学家、英国利兹大学彼得·巴克利教授在此次中博会上这样判断。
改革:释放蓄能
中央继2006年4月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之后,近年来又相继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群发展、引资等工作予以指导支持。
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种类型的改革试验区相继获批,给了中部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权利。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着力点就在于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出台了10个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湖南省省长徐守盛说。
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2010年底,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长株潭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湖南全省的42.4%,“两型”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城市圈“1+8”经济联合体在改革试验中,发展循环经济,在水生态治理、两型化改造、提高用地保证能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趟”出了路子。
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的皖江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承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67%、64%,落户示范区的亿元以上大项目2981个,到位资金2874亿元,占全省的68.8%。
引领:绿色增长
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产业大发展;二战后原子能、航天科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产业大发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
“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经济复苏。这轮金融危机后期,发达国家纷纷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说。
“开放崛起、绿色发展”。此次中博会的主题,既是对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捕捉,又是中部基于现实的主动调整和反思。
2011年中部六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9.6个百分点。“由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所决定,中部地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以能耗水平为例,2010年中部六省单位综合能耗比全国高出16%。”山西省省长王君不无担忧地指出。
在湖南,省委提出打造“东方莱茵河”,近600亿元将被投入到湘江的治理中;在江西,省委提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在安徽,《生态强省建设行动纲要》正在加快制定实施……
绿色,不仅表现在青山秀水上,更体现在经济结构的内在合理。
“十一五”期间,山西GDP年均增长11.2%,而能耗却下降了22.66%。“像在山西这么一个省份,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目标。”王君说。
河南省长郭庚茂指出,2007年河南省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占了整个工业比重的70%,到去年降到了50%。
绿色发展,提供了一个破解当前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思路和突破口,正在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