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是成立于1956年的国营老船厂,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两次改制、中外合资、登陆资本市场等跨越式发展阶段后,扬子江船业集团在“做中国最优秀的船厂”和“快人一步”的发展战略牵引下,一举创下上市五年归属股东净利增长超过9倍的行业奇迹。穿过造船业跌宕起伏的长周期,扬船已成长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造船企业之一,并开始聚集海工、金融等多元领域的发展要素。
新加坡上市创四项“第一” 上世纪90年代的扬子江造船厂,没有偏安于无锡江阴这个江南县域。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船企,在和国营资本脱钩后,开始迎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在上市前的2006年,扬船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净利润超过4亿元。为更好地抓住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这一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扬船借助于跨江联动的春风,在江阴对岸的靖江园区投资建设新厂,同时开启了资本市场的魔方。 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耀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之所以选择新加坡上市,是因为扬船客户主要来自欧美,海外上市更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另外从产业角度看,新加坡位于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这一地区吉宝船厂等世界优秀造船企业云集,新加坡在造船和航运市场上的地位非常突出。 2007年4月18日,扬船在新交所挂牌上市––发行11.42亿股、成功募集资金55亿元人民币,并一举创下新交所开市以来四个“第一”:新加坡上市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规模第一、中国民营造船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发行市盈率第一以及新加坡第一只全球发行的中国股票。上市奠定了扬船在中国民营造船行业的领军地位,造船产能也随着当年6月建成的新船厂开始大规模释放。 而今的扬子江造船厂已组建为“扬子江船业集团”。烟波浩渺的长江边,当年那个促狭的小厂早已不复存在:新厂大型船坞中搭载的是为各国船东建造的远洋货轮;在集团办公大楼,可以随时碰到来自全球各大船级社的洋面孔;开车绕行新落成厂区一圈,则至少需要半小时。 张耀告诉记者,登陆资本市场5年来,集团不仅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翻番,而且彻底走上了国际化竞争之路,他总结道:“资本市场是扬子江船业实施做大、做强和做优的舞台。”
决策始终“快一步” 张耀告诉记者:“决策‘快一步’,是集团多年来稳步发展的原因。”这个经营理念体现在集团司每一个重大决策中:既包括先于其他造船企业上市,又包括先于航运业高峰期到来前建成新厂。 从2007年中期新厂建成投产时间看,恰逢造船、航运高峰期,集团凭借技术、成本优势一举赢得了包括中远20艘4250标准箱(TEU)集装箱船在内的大量订单,当年手持订单数达到170艘,交船合同期甚至排到今年年中。2007年,扬船在登录资本市场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接下来2009年~2011年的3个会计年度里,尽管造船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随下游航运业一起调整并步入低谷,但扬船业绩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营业收入以每年20%~30%以上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面对记者的疑问,张耀道出了个中缘由。“即便行业低迷,但集团一直从船东角度出发考虑、解决问题。在这轮行业低谷期,反而和船东建立了融洽的合作关系。” 张耀告诉记者,2008年下半年以来,和很多船厂一样,集团也面临各国船东弃单、改船型、推迟交船等种种要求甚至刁难。 尽管有订单下滑风险,但和大多数船厂处理类似问题的态度不同,集团尽可能为船东考虑,积极协助其开展境外融资安排,并提供融资承诺,这为集团在激烈竞争中,赢回后续订单打下了基础。 张耀坦承,今年的新船订造价比2008年下滑不少,会影响到集团明后年的业绩,不过上述原因却让集团业绩下滑期比同行迟来了1年~2年。
一主业两支撑三补充 造船业是典型的要素密集行业,直接受下游长周期行业航运业的影响,民营企业要想在这个领域生存更是挑战不断。在“反周期”运作思想的指引下,扬船经过两年的产业链并购整合和跨行业布局,初步形成“一主业两支撑三补充”的业务格局,即以造船为主业,以海工平台和大型钢结构件、拆船和金属物流业为支撑,以小额贷款、股权投资等金融业务、房地产业务和船舶租赁业务为补充。 张耀告诉记者,造船业务上,集团在新扬子江造船厂的基础上依托募集资金优势,先后控股收购了长博、鑫福两个造船厂。现有三个造船厂分别定位于生产5万吨以下、5至10万吨和10万吨以上船舶,“集团长远目标是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超越同行、建造高端船舶并提供全面的产品系列”。 扬船认为,拆船、废金属交易和相关的后勤支持,将成为集团建造业务钢材套期保值策略的重要元素。为此,扬船收购了江苏华元金属加工有限公司,进军船舶拆解和金属材料物流领域。据张耀介绍,建拆船基地,体现了集团“数量置换”的钢铁成本战略。 虽然眼下造船行业正在入冬。张耀依然保持了乐观态度:“国内造船业集中度不高、中低端产能过剩,行业只有经过彻底洗牌,才能迎来真正复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数十年来潜心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坚持造船主业不动摇、不断创新转型、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做中国最优秀的船厂’信念下,集团有理由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定的盈利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