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造船业欲重拾造船"王冠"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6-21 10:49:18  兰格钢铁
    无缘泰坦尼克二号

    前不久曾经有一则新闻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新鲜:海外富豪向中国船厂下订单再造泰坦尼克号巨轮。

    日前,金陵船厂党工部副部长李文宝在南京向南方日报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

    4月30日,澳大利亚富豪克莱夫·帕尔默宣布与长航重工金陵船厂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计划复制重建“泰坦尼克号”并于2016年首航。“但投资预算、船体设计、开工时间等详细情况还未确定,建造合同也未签订。”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克莱夫·帕尔默是在对中国船企进行了半年实地考察后,最终决定选择金陵船厂作为合作伙伴的。

    作为江苏省重点船厂之一,金陵船厂以建造货船为主,单船横向下水船舶自重曾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特别是在与豪华游轮船体技术上极为相似的高级滚装船领域,金陵船厂排名进入世界前三。

    由于目前中国尚无制造豪华游轮的先例,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船舶界轰动,但李文宝自信金陵船厂有能力复建“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造船技术已经大大超过当时,复制并不是难事。”李文宝面露悦色,但措辞却处处严谨。

    金陵船厂的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在世界造船市场与日韩三分天下的中国,也是船舶年产量占中国1/3的造船大省江苏。

    从2005年新船订单超过传统造船大国日本位列第二起,中国就在全球造船市场上不断前进,并于2010年“修成正果”。当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9%、48.5%、40.8%,三大指标全面位居世界第一。

    而江苏,则成为这个巨大蛋糕的最大享有者,近几年3大指标一直稳居全国榜首,平均约占全国份额的36.4%。在英国克拉克研究公司2007年发布的全球50强船企榜上,中国上榜的19家企业中江苏企业也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造船大省的广东,目前船舶工业的主营业务不及江苏的1/3。“但就基础条件而言,广东不少船厂其实也可以造泰坦尼克的”,广州中船龙穴造船厂总经理陈立平说。以他所在的龙穴船厂为例,目前最大的吨级为30万吨,而泰坦尼克不过4万吨。

    然而,由于在最近10年的发展中广东船舶工业给人形成整体实力偏弱的印象,如今买船,很少有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广东。在5月23日南京举行的中国船舶工业博览会上,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船东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买船,江苏是第一选择。

    广新海事重工成立于船舶工业最鼎盛的2007年,但却旋即遭遇船舶工业罕见的大萧条。巨额投资的公司不能在襁褓中就此夭折,广新海工开始走上转型之路。

    “大船转小船”是一些船舶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承接大船厂不屑于做的“小船”,广新海工获得了大量订单。而另一条更为高效之路则是海洋工程船舶。

    董事长李统安说,未来几年海洋工程船舶市场很大,广新海工将加强技术准备未来承接海上钻井平台的订单,这样的船一艘可以卖到1.8亿美元,而原来的船几乎都在千万美元上下。

    像广新海工这样的新兴造船小厂,“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让他们在船舶制造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的路上初尝甜头。而这背后,则是一个被公认的巨大市场。

    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储量为1000亿-2500亿吨油当量,占探明总储存量的34%。即将成为能源市场的下一片热土。而海上风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正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因此,开发这些产业所需要具备的生产装备即海洋工程装备,前景巨大。

    今年2月,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为这一行业谋篇布局。

    作为未来海洋产业的重要依托,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视为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国而言,海洋战略正被提到最高层面。5部委联合颁布规划,国家对此的重视不容小觑。

    船舶业迎来“最坏时代”

    受欧债危机牵连,国际航运市场萧条是此轮船舶工业萧条的直接原因,而中国造船业的产能过剩则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船舶工业向海洋装备制造的转型并非一时之兴,其源于最剧烈的阵痛。

    去年开始,全球船舶运输业落入低谷,根据统计,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51.9%,有1/3的企业没有接到订单。今年,更是跌破全球船舶工业近年来最差数据。1月份全球船企接获新船订单同比下滑71.1%。

    在新船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另一个消息更在加剧这个行业的悲观情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汇总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国内被撤销船舶订单22艘、118万载重吨,占2月底手持订单总量的0.8%,是2011年全年撤单总量的61.1%。

    行业危机当前,广东船企也损失惨重。在位于广州南沙的广州中船龙穴造船厂(下称“龙穴”),总经理陈立平正在应付前来推迟交船日期的船东。像这样的要求陈立平在今年已遇到了多次。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广东甚至有“龙头”船企已经到无船可造“晒起船台”的地步。

    受欧债危机牵连,国际航运市场萧条是此轮船舶工业萧条的直接原因,而中国造船业的产能过剩则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目前中国造船将近1亿吨的产能,全球订单今年也不过6000万-7000万吨,全给中国也吃不饱,何况今年订单量下降了近一半。”上海经信委船舶产业处副处长黄仁杰说。

    如何跨过这道生死之槛,度过严冬,是所有船企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转型升级的尝试,备含艰辛。

    拥有华南地区最先进造船基地的龙穴刚设立了海工项目组,项目副总经理徐青现在正为第一个海工项目日夜奔忙。这个由龙穴和广州中船远航船坞有限公司联合国际一流的海洋装备生产商SBM合作的项目,是将一个28万吨的原油轮改造成为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海洋装备制造对于技术、质量的要求与以往的船舶制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于这个项目,需要应付多项精准度极高的技术要求,仅“多点系泊”一项,对于精度的要求就达到了毫米级。

    更与普通船舶不同的是,这艘海洋工程船需要在海上固定的位置停留25年,因此要保证在此期间无大修。

    这样的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对于龙穴这样新入市海工产品的船舶企业而言,困难前所未有,龙穴为此调集了全厂最精锐的人马。希望在第一个项目上打响头炮。

    但困难依然不小。受困于广东地区船舶工业的发展,配套设备几乎都要去省外甚至是海外采购,适应海工项目建造、管理、技术、配套、施工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的严重缺乏则是最大的忧患。本土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龙穴和广州中船远航船坞有限公司只能想办法以高薪从国内甚至是海外聘请人才。

    工业王国遗落的“王冠”

    昔日的造船大省广东,在不知不觉丢掉船舶工业这一“王冠”的同时,也错失了完善产业结构、繁荣基础工业的机遇

    龙穴困难的背后是广东船舶工业在近十年的滞后发展中留下的后遗症。在船舶工业发展的“最好时代”,广东没有打好基础、练好内功。

    历史上,珠三角与长三角都有造船的传统,19世纪中,黄埔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先后在广州、上海建立,是近代中国工业最先进的标志。但21世纪,广东却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巨大的差距却始于距今不远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航运业飞速发展,长三角的商人嗅到了造船产业的广阔前景,不少民间资本投向造船业,在当地业已存在的国字头央企的带动下,形成了活跃的产业互动和繁茂的产业集群。

    但此时,由于对行业缺乏重视和关注,广东船舶工业的发展却被淘汰至了第二梯队。

    尽管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等几个国有船企在业内堪称先进,但民企缺乏,配套企业稀缺成为广东造船业整体实力偏弱的主要原因。

    “船舶上设备、材料涉及领域众多,需要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度配合,因此造船业绝对是一个地区工业生产实力最集中的体现”,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吴家鸣说,由于与国民经济116个产业中97个产业有直接联系,高达84%的国民经济关联度让船舶制造业拥有“综合工业上的王冠”的美誉。

    一些省份就尝到了戴上王冠的甜头,在长三角一些省份,与船舶工业相关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在40个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程度的重要指标)中,排名前四。其带动了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在十年间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

    而昔日的造船大省广东,在不知不觉丢掉船舶工业这一“王冠”的同时,也错失了完善产业结构、繁荣基础工业的机遇。

    “最坏时代”的最好消息

    近在广东咫尺的南海海域被认为是中国海洋开发中最有潜力的海域,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路上广东已经动了起来

    “危机就是危中有机,这是广东借机超越、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吴家鸣说。

    在不少人看来,在船舶工业发展“最好时代”丢掉王冠的广东,行业的颠覆性危机反而提供了“重拾王冠”的最佳机会。因为在这一领域所有人起跑点都相差不远,所有人都在路上蜗行摸索。

    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981”钻井平台目前正在珠江口的荔湾6-1-1井日夜不休地作业。代表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981的诞生,被视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大跨越。但遗憾的是,这个在南海海域服役的海上巨人却是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生产。

    不只“981”,根据吴家鸣的统计,目前在南海作业的7个钻井平台,无一是由广东船企生产。“这是我们广东船舶人的尴尬”,一些船舶人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但好消息是,近在广东咫尺的南海海域被认为是中国海洋开发中最有潜力的海域。以“981”现在所开采的荔湾6-1-1井为例,根据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地质师施和生的说法,这块构造带有22-25平方公里,钻前预测超过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与波斯湾媲美。

    而现今在南海上运转的这些钻井平台,主要零部件上国内的厂家也是直接购买国外的技术,鲜有人能做到真正自主生产研发。因此,对于广东企业来讲,海洋工程装备之路优势明显,前景巨大。

    另一个好消息是,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前进路上,广东已经动了起来。

    4月24日,在省委书记汪洋的见证下,全球机械工业巨头三一重工位于珠海的海洋重工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

    按照三一重工的计划,珠海6000亩主基地全部竣工投产之后,产品业务包括现代港口机械、海工装备、工程船舶三大板块,总产或达300亿元。借龙头项目的机会,或将带动一大批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企业落户珠海,为珠海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重拾“王冠”机不可失

    天时地利俱占,广东转型升级面前又打开了一条路径,广东船舶千万不能失去这次难得的机遇。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向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是天时。南海正成为海洋开发最有潜力之地,是地利。这是在前一轮船舶工业时代相对落后的广东,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天赐良机。

    更何况,这也是广东在追求转型升级的路上又一好路径。

    作为综合工业上的“王冠”,船舶工业“以一带百”,通过抓一项工业就能将97项工业抓起来,是撬动转型升级最好的杠杆。而在如今船舶工业往海洋装备制造工业发展的路上,对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更毋庸置疑。

    在现代工业史中,新加坡、韩国当年在建立完备的工业基础、迈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路上,都曾倚重过船舶工业的带动。今日的广东,更不能放弃家门口的机会,错失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显然,广东应当吸取经验,加强政府和社会层面的重视。通过三一重工等重大海工项目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加强人才配套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走向蓝海”抢占先机。

    (南方日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广东造船业欲重拾造船"王冠"
  • 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
  • 广东华江粉末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建设项目
  • 6月20日广东清远废铜报价
  • 6月20日广东清远废铝报价
  • 6月20日广东南储华南地区有色金属报价
  • 6月20日广东南储华东有色金属报价
  • 6月19日广东清远废铜报价
  • 6月19日广东南储华东有色金属报价
  • 6月19日广东南储华南地区有色金属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