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22日北京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人员及财产的重大损失,不仅给北京,也给全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现增加趋势,近10年间有7年的暴雨日数超过多年平均同期。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将加速城市配套建设。4月底发布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显示,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15.9万公里,未来将以年复合增速14%发展。我们认为,北京暴雨将促进政府制定更积极的建设政策,管道、市政水利建设、污水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板块将受益。
北京内涝主要原因
城市排水机制是利用连通性原理,将城市积水就近排向河道,但各城市因为地理及降水环境不同,排水设计也各有不同。北京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缺水、管网不畅的特点,在应对强降水时矛盾便会显得尤其突出。
根据中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标准要求,我国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年至3年,重要地区为3年至5年。也就是说一般城市按照能够抵御0.5年至3年一遇的暴雨来设计的。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标准为1年至3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3年至5年一遇。相对而言,国外发达国家多以10年为标准来设计。
据统计,全市城区八区排水管道总长5100km,其中1977年前建成的有1200km,占总管线长度的近1/4,其中还包含解放前的旧砖沟和解放后改造的合流制排水沟。按管线技术等级划分,属三级、四级的低等级管网设施占到27%。另外,一些泵站的电气设备已运行10年以上,电气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损,安全系数下降、可靠性灵敏度大大降低。设施老化,大大降低了实际排水标准。
此外,北京是缺水城市,因此在排水管网建设方面考虑的是抗旱,排水建设一直较为落后,排水管网密度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