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三角钢贸商们眼下的惨淡境地相比,《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北方钢贸商们眼下虽然同样遭遇行业寒冬,但心态却淡定很多。来自北京、天津、邯郸的多家钢贸商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经营情况还好,资金链方面也没有很大压力。
不仅如此,为应对当前钢贸行业的困境以及资金风险问题,北方钢贸企业抱团成“集团军”的运营模式正形成风潮。
“因为联保制,一家还不起贷款,其他都要被连带责任。改变这种方式,就需要集中力量成立集团公司。”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向本报记者道。这家集团公司于去年下半年由几家原本相互联保的钢贸商联合组成。他表示,成立集团后,公司资金实力更为雄厚,能够有更多话语权与钢厂谈判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
北方钢贸商淡定过冬
“公司跟银行没有贷款,所以没事儿,也不需要贷款,资金上没有紧张的感觉。”天津某钢贸商告诉记者。
“公司大都是做实体的,有货摆在这儿,不像做期货做证券之类。为什么银行不给你贷款了,就是因为根本看不见实体,光说谁敢给你贷。”北京钢贸商孟先生如此道,“北京地区钢贸商比较专注于做实业,即便贷款也多是短期,1个月、3个月或者半年。到时候银行过来一盘货,往这撂一个人,就能放贷。到时候一还钱,银行的人就能撤了,要是还不上,银行还能回收这个料。”他告诉记者,“所以虽然说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但也没有太烂,还是能做下去”。
对于南北方经贸商现状的明显不同,业内人士则将此归结为南北方钢贸商之间较大差异的经营观念。
“在上海地区,以福建周宁商会为主,通过资本运作也好、利用杠杆率也好,钢贸商涉足地产等其他行业比较多。而北方的钢贸企业相对来说,就是'我就做我的主业,其他的我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不太往其他行业扩散。”分析师指出。
化联保为集团抵御行业寒冬
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也是福建周宁人,据其介绍,虽然周宁籍钢贸商聚集于长三角地区,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在北方发展,“有几个大的供应商,做得很成功,规模很大”。
他表示,对于钢贸商之间的联保制,自去年底就改换了模式,几家原本联保的钢贸商一起组成了现在的集团公司。“主要是周宁的钢贸商,但也有天津本地的钢贸商。”对于该集团公司的组成来源,他透露道。
“原来的模式是,譬如这个月25号就要给钢厂打钱,要到下个月对方才发货。价格由钢厂来定,打钱时钢材的价格多少还不知道。如果钢厂销售好、涨价的时候,可以不按合同的规定给货。一个月定1万吨货,对方只给七千吨、八千吨。”杨先生表示,在几家钢贸商抱团成立集团公司后,这种传统模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采取“统购统销”模式。
“统一去采购力量大,可以和钢厂谈条件,采购成本就下来了。”杨先生道。而“集团化”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实力的增强和在产业链中话语权的增加,还有融资信誉的提升。
杨先生告诉记者,“一方面,集团公司集中采购,集中销售,这钱都在公司里面,跑不到其他地方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先用自有资金进货,几天内货就到了,银行看到我们这么多货,就可以用货来质押。对银行来说这样没有什么风险,愿意贷款”。
目前在天津,也有其他一些钢贸商正在采取这种“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当然,杨先生也指出,这种模式也有一定难度,“各个钢贸商老板的性格、做事方式都不一样,组织人得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我国钢铁流通供应链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自为战,资源孤立。”对于钢贸企业应该如何度过行业寒冬,业内研究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钢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经营成本上升,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并且活得好,肯定要改变发展思路、经营模式。”
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在物流成本构成中,运输成本占58.9%,仓储成本占2.9%,配送及物流加工成本分别占12.6%和7.8%,而我国钢铁物流成本费用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大钢厂、外资企业建设。仅有少数几家钢材流通企业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如五矿、中钢等,而中小型钢贸企业很少建。”
据了解,在几家钢贸商抱团成军、整合调整后不久,天津盛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在天津正式投建一个大型物流园区。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20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证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