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拥有充足政策储备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8-7 7:37:19  兰格钢铁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当前,我国经济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反弹,既要保持一定增速又要完成结构调整任务。在此复杂形势下,能否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事关重大。为此,央行在日前召开的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提出,要继续加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低通胀扩大了调控空间

  近来物价涨速显著放缓为政策调控打开更大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物价回落为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

  对未来通货膨胀情况,市场普遍比较乐观。瑞银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保持下降通道,为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提供政策空间。渣打经济学家李炜认为,今年底前中国通货膨胀率将持续下降,较去年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

  通胀猛虎暂被降伏并呈现出进一步回落趋势,这让政府可以放下通胀压力,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振经济增长。之前,央行已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产生了一定效果。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说,央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全年经济企稳产生了积极作用。多项数据显示,目前经济情况正在恢复中,但因没像2008年时那样采取很大的调控力度,所以表现为经济小幅回升,未来经济还会进一步回升。

  政策微调不会进行大调整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有足够的政策储备实现稳增长目标。货币政策方面,有“降准”、降息的空间;财政政策方面,将加大投资力度,为民间投资松绑,并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税;产业政策方面,将加大对面向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资金支持等。

  “中国目前的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在世界上都算是高的,我们进一步释放的空间还很大,在这方面,我们的弹药比西方充足”,曾刚表示,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灵活,估计下半年会更多地出台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些政策只是微调,不会进行大调整。

  连平认为,调整利率要考虑经济增长、通胀以及与国外利率差三个因素,预计未来利率再次下调的可能性很大,但央行对其调整会很谨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要看流动性情况,下半年调整“存准”的唯一不确定因素是外汇占款情况。

  财政政策方面,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分析说,一是将增加对保障房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二是实施实质性减税,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在产业政策方面,应注重“两头”,一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向松祚建议,今后,投资不能仅仅是为了贡献GDP增长,否则,将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而是必须注重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多进行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的投资,从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

  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央行会议要求,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研究,增强前瞻性;做好政策储备,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进行调控,增强针对性;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曾刚说,预见性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在目前复杂的经济情况下,更需要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在经济运行出现新苗头时及时调整。

  连平认为,货币政策要有前瞻性,比如说利率政策的调整不能只看眼前,要看一年。此外,在目前物价回落的情况下,央行报告中一段话格外引人关注,这段话指出未来经济的一些不确定性以及物价反弹的可能性,这就是前瞻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央行货币政策在灵活性、预见性上,目前具体可以落实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当前从总需求上货币供应量有点偏紧的情况,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调的空间;二是存款利率可以不下调,但贷款利率应继续下调,因现在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负的,这实际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利率;三是公开市场操作;四是信贷政策要定向定点,要特别支持小微企业;五是汇率政策要更有弹性,更灵活,可以让人民币贬值一些,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宏观调控拥有充足政策储备
  • 下半年宏观调控重心微调 稳增长政策五大猜想
  • 经济走势正走向政府宏观调控目标
  • 央行:宏观调控面临“两难”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 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不必过忧经济下行
  • 宏观调控“微转向”?
  • 地产宏观调控并末影响外墙保温材料行业的发展
  • 宏观调控面临一系列两难
  • 宏观调控政策将小步放松 为更大的变革铺路
  • 2012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