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近期消费、外贸、利用外资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
据统计,7月份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5亿元,同比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去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7亿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
据商务部监测,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7月份同比增长7.8%。吃穿类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吃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4%,穿类商品增长8.5%。
汽车销售增速加快。汽车销售额增长11.9%,涨幅比上月扩大7.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9.5个百分点。
食用农产品价格涨势回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比去年同期放缓4.7个百分点,比上月放缓0.4个百分点,创30个月来新低。食品价格大幅回落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放缓的主要因素。
7月份出口增速为近6个月新低
据海关统计,1—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683.7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11312.4亿美元,增长7.8%;进口10371.3亿美元,增长6.4%。顺差941.1亿美元。
1—7月,我国外贸呈现与新兴市场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出口继续快速增长、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平稳、机电和轻工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矿产资源商品进口量增价跌等特点。
据统计,我国外贸进出口在5、6两月连续呈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7月份出口增速出人意料地回落至1.6%,为近6个月新低。
对此,沈丹阳表示,主要原因是当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大幅度下降。7月中国和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大概是480亿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293.7亿美元,下降了16.6%。而同期,中国对欧盟以外的其他地区出口平均增速仍然在5.5%左右。
沈丹阳表示,根据欧盟统计局8月14日刚刚发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欧元区经济与一季度环比萎缩了0.2%,同比则萎缩0.4%。欧债危机在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的同时,直接使欧洲各国的进口需求急剧减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
沈丹阳表示,尽管出口增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我国仍然是全球十大贸易体中增速最快的。然而,受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中国外贸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将继续在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竞争新优势,加大市场多元化的拓展力度,力争实现年初预定的调结构、转方式方面的目标。
服务业居对外投资首位
沈丹阳介绍,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2.8%。截至7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643亿美元。
“很多人以为中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其实采矿业仅为第二位,只占对外投资额的15%左右,对外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服务业为主。”沈丹阳表示,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今年以来对外投资更多地流向了四个领域:商务服务业领域、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其中流向商务服务业的比重最高,占56.8%。
据统计,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677家,同比下降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7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72家,同比下降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8亿美元,同比下降8.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持续下降,沈丹阳认为,一方面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强,欧洲债务危机尚没有妥善解决方案等国际多种因素,导致全球直接投资流向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内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使我们吸收外资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沈丹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向内需拉动,吸引外资的优势正从传统的成本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和发展速度保持稳定态势,随着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刺激国内需求增长等诸多政策的实施推进,将会给外国投资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76%的美资受访企业预期在华运营收入将超过2011年,欧盟商会的《商业信心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种种情况表明,现在这种外资下降的现象是暂时的,多数跨国公司仍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沈丹阳说。
电商企业须遵守法律法规
沈丹阳回答记者关于“电商巨头爆发价格战”的提问时表示,商务部已经注意到个别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竞相采取降价方式开展销售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热议和消费者、供货厂商的关切,并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
商务部认为,有关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开展销售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共同促进家用电器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平稳发展。不论采取何种促销手段,都应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保护消费者和供货厂商的合法权益,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