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两期共950亿元逆回购操作,并再度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以引导机构需求向更长期限逆回购倾斜,增强资金面稳定性。分析人士表示,近期逆回购量价调整更为频繁、灵活,显示央行逆回购操作更加得心应手,虽然降准受阻,但持续运用逆回购的效果正在显现,有助于降低9月中下旬资金面因时点因素出现大幅波动的风险。
降利差延期限
央行逆回购“调结构”
央行网站消息,央行9月4日上午在公开市场开展了两期共95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是55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正回购继续询而未发,而被央行两度纳入询量行列的28天期逆回购也未见操作。
与前次操作相比,9月4日7天、14天逆回购规模双双回升,其中7天品种操作量增加450亿元,14天品种增加100亿元。利率方面,在7天期中标利率继续持平于3.40%的同时,14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再度下调5个基点至3.50%,两个期限逆回购的利差则进一步收窄至10个基点。
“在连续十一周运用逆回购之后,央行逆回购操作正变得得心应手,逆回购量价调整就是最好的反映”,一位城商行债券研究员如是称。
该研究员表示,一方面,近几周逆回购规模时有增减,随行就市、按需供应的特征比较突出,进而有效维系了短期资金面的基本平稳和适度宽松。在此基础上,市场流动性预期趋于稳定,显示央行对于中短期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形势的把握比较到位;另一方面,近三周逆回购招标利率调整比较频繁,而且调整明显带有针对性,包括上调7天逆回购利率一次,下调14天逆回购利率两次,表明央行更加关注逆回购各期限品种的结构优化,通过缩小中短期品种利差引导机构更多参与期限更长的逆回购,以增强中短期流动性的稳定性。“央行新增28天期逆回购的意图也是如此,尽管28天品种因需求问题短期尚未重启,但可以看到,经过微调招标利率,近几周14天品种发行量占比得到了明显提升。”
光大永明债券投资经理钟华认为,目前资金面较为宽松,28天逆回购对于机构来说成本较高故需求不足,但未来仍可能开展操作。从时间点来判断,本月中下旬重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届时28天品种到期日将跨季、跨中秋国庆长假,作为中期限流动性管理工具的28天逆回购可能存在一定的需求。
资金利率显著下行
9月资金面风险可控
考虑到季末、长假因素叠加,本月尤其是中下旬资金需求可能上升,在外汇占款接近于零增长的情况下,中短期内银行体系流动性盈缺状况基本由央行的流动性操作所决定。目前来看,9月下旬流动性再现紧张的风险不得不防,但鉴于央行逆回购操作更加得心应手,灵活性与针对性逐步增强,资金面出现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9月份是三季度最后一个月,又适逢中秋国庆双节,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点因素的干扰。一是,季末揽储往往导致存款增加较多,从而需要补缴大量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季度末银行为了应对流动性指标的考核,融出资金意愿减弱,融入意愿增强,从而加剧资金供需矛盾。三是,中秋、国庆双节重叠,居民或有较强的取现需求。从近几年来看,9月份M0月度增量一般不低于2000亿元,将大量侵蚀机构超储资金。从以往超储率的季节性特征来看,三季度一般是年内超储率最低的一个季度。
在目前外汇占款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短期内资金供需矛盾可能集中呈现。而与此同时,房价反弹、就业尚可、通胀回升、海外宽松预期强化构成制约央行大量释放货币流动性的障碍,短期迟迟未见准备金政策有进一步的调整。在此局面下,有市场人士指出,9月份资金面的松紧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即逆回购投放力度与结构。
一位银行交易员表示,在不降准的情况下,9月份资金面的确存在比较大的压力。不过,近期央行已着手开展逆回购内部结构调整,例如增加14天逆回购占比、酝酿重启28天品种等,且近期逆回购规模较大,显示央行并不排斥大规模连续运用逆回购工具,有鉴于此,预计9月中下旬央行可能持续开展大规模和多期限的逆回购,熨平资金面波动。
交易员称,从近一两周情况看,尽管市场对央行降准已不抱什么希望,但是持续逆回购对资金面的缓解作用正在显现。上周,公开市场净回笼并未造成资金面再度紧张。本周二,公开市场再次出现单日净回笼局面,但7天、14天回购利率反而追随隔夜利率大幅度“补跌”。
数据显示,昨日公开市场无央票或正回购到期,有1350亿元逆回购到期,由于央行逆回购合计只有950亿元,因此形成单日净回收资金400亿元。但净回笼并未阻碍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行。截至收盘,7天、14天回购加权利率分别大跌87BP、22BP至2.50%、3.09%。
近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情况
资金利率显著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