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造船企业在国际造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在海工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领域仍享有独特的市场地位。最近两年,海工船订单在欧洲造船企业承接订单量中所占比重约为25%。随着海工装备热潮的不断兴起,欧洲船企承接海工船订单的势头还在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坐拥地利抢占高端市场
今年前7个月,全球新成交的83艘平台供应船订单中,欧洲船企攫取了24艘,占比30%,高于去年同期的22%。除平台供应船外,欧洲船企还擅长建造高端海工船,如在水下工程作业船和多功能支援船领域也占据上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水下工程作业船成交23艘,合计38.7亿美元,其中,挪威船厂获得14艘,荷兰获得3艘,西班牙获得1艘。同时,全球成交多功能支援船16艘,其中12艘订单被欧洲船企获得,而去年同期的这一比例仅为15%。
在欧洲船企中,挪威是承接订单量最多的国家,仅水下工程作业船就占据全球60%的份额。挪威靠近北海油田,并拥有大量规模不大,但专业技术水平突出的建造企业,这是其领先的主要原因。而且就欧洲船企而言,依托世界一流设计公司、设备供应商和油气开发商而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容易获得新船订单。同时,欧洲船企小而精的特点特别适合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工船,也因此成为海工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具体而言,欧洲船企承接的海工船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较多。由于北欧国家和地区对北海油气开采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碳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推动船东、设计商和建造厂家积极研发相应的高标准环保船型;同时,挪威沿海加气站的增多也为LNG动力船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借助这一优势,挪威克莱文船厂成为欧洲承接LNG动力船订单比较多的船厂之一。二是冰区型船舶较多。冰区型船舶一直是欧洲船企大力开发的船型,主要在北海以北海域以及俄罗斯北部北冰洋海域进行作业。STXOSV和芬兰的ArctechHelsinki船厂均接获了此类船舶订单。三是水下工程作业船、物探船、风电安装船等特种船较多,这已成为欧洲船企订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STXOSV的订单大涨,创下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6月底该公司手持订单达55艘,其中高端海工船是最大亮点。挪威克莱文船厂、乌斯坦船厂也风头日盛,从本国多家船东手中获得订单,其中,乌斯坦船厂一次就获得4艘平台供应船订单。
加速转型向海工靠拢
日益衰落的欧洲造船业深谙“变则通、通则久”的生存之道。德国、土耳其等造船企业也积极谋求向海工转型,以便应对形势日益严峻的造船市场。
德国FSG船厂今年首次获得2艘物探船订单,开辟了海工新纪元。面临破产的P+S船厂也持有多艘海工船订单。德国船企还寄望于海上风电安装船订单,期待德国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快速发展可以带来更多需求。饱受经营困扰的Sietas船厂今年年初从VanOord公司成功获得1艘自升式风电安装船订单,为德国船企点燃了希望;Nordic船厂也获得1艘风电安装辅助船订单。
在土耳其,鉴于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挪威船企的长期合作,其更多船厂把目光投向海工船建造领域。今年年初,Tershan船厂在挪威BergenFosen船厂的协助下,建成交付了多功能海洋工程作业船。Cemre船厂则正在为合作的挪威Havyard船厂建造海工船船体。伊斯坦布尔船厂于5月与土耳其政府签署了1艘物探船订单,这是该国政府首次在其国内下单订造此类船舶。
意大利芬坎蒂尼对STXOSV的收购也表明,这个以建造豪华游船著称的国有造船企业同样对海工市场抱有兴趣。该企业还与挪威NIL公司联手,成立了海工业务部,打算在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铺管船、作业工程船等方面拓展业务。
走出欧洲寻求全球合作
虽然欧洲本土的海工船订单日渐增多,但仍不能满足欧洲众多造船企业的需求。况且受制于成本和资金压力,不少企业仍举步维艰。不断增强的危机感迫使欧洲造船企业积极寻求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即成为首选之地。
STXOSV、挪威哈佛船厂、荷兰达门集团、荷兰IHCMerwede等在远东、东南亚、南美等地均设有办事机构或合作企业。STXOSV是拥有海外船厂最多的欧洲造船企业之一,其5家船厂分布在罗马尼亚、越南和巴西。今年年初,IHCMerwede并购新加坡海工企业Jaya集团下属船厂的举动也凸显了欧洲船企在亚洲布局的战略设想。
可以预见,今后将有越来越多欧洲船企的身影出现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与亚洲造船企业不断融合,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船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