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并网困难、国家补贴取消、利润率下降……中国风电行业从去年起步入寒冬期,如今仍在“洗牌”。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个“冬季”显得更加难熬。5日,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在南京举办“第五届中国江苏国际风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此间民营企业家纷纷表示“先活着才有机会”。
江苏风电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风电专业委员会主任施新春介绍说,江苏风电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整机厂的制造规模占全国的20%,轮毂制造产量占全国的50%,风电齿轮箱制造规模达全国总量的60%以上。江苏省规模化的风电企业有150多家。
江苏九鼎天地风能有限公司,就是风电行业中的一家江苏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冯永赵在提交大会论文时,用《在热冷变局中坚持》作了标题。
“我们这个行业,确实从过热、过快时期转入寒冷时期,经历了变局,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体会过程的艰辛比其他企业更有切肤之痛。”冯永赵说。
他算了一笔账:“风电装备制造业,2008年的每千瓦单位售价能达到6200元以上,现在下滑到3500元(每千瓦),基本上每年下浮1000元(每千瓦)。与此同时,由于固定的电价制度,风电场业主把电卖给电网的电价并没有下降,所以利润由风电装备制造业转移到风电运营上。现在的风电制造利润率不到10%。”
投资和回收周期长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大问题。“风电投资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资金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民营企业介入风电场运营,一般的风电场投资、回收在8年左右,每个风电场投资在4亿元左右,可能前一期、两期投入几个亿还没有问题,不可能实现滚动发展,因为资金来不及回收,而民营企业从银行大规模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
前两年风电项目的“一拥而上”也留下了“后遗症”。据施新春介绍,在发展高峰时期,中国风电整机厂数量达到上百家,全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是1800万千瓦左右,整机厂释放的产能已经达到3000万千瓦,其中有1200万千瓦的产能是过剩的,需要转移出去。产能过剩,使得企业间竞争激烈甚至是无序竞争。
面临突如其来的生存问题,江苏民企寻找着出路。
“我们开始延伸产业链:从制作叶片里的专用纤维,到制作复合材料、叶片、机舱罩、导流罩,再到制作整机;由于利润由风电装备制造业转向风电运营,我们从装备制造向参与风电场的运营,做业主,跟电力集团进行合作;甚至今后还会向售后、提供技术服务方面延伸。”冯永赵说。
“很多风电企业也是逼得没办法,装备制造业销售价格每年都下滑,我们卖给国家的电价格并没有下降……今年下半年,我们在新疆哈密的一个项目是跟国电合作的,到今年年底能并网发电,算是一种尝试”,他表示。
在“内部修炼”方面,冯永赵打算把公司装备制造业产品做成系列化。“过去叶片直径有70米、77米、82米、86米的,目前主流产品是1.5兆瓦的风机,现在要把系列产品做精,做出区别于中国不同风电区域的风电产品。”
施新春认为,行业“洗牌”期也是机遇期,企业若能做强产品质量,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便能在变革中抓住机会。
(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