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电:面对市场疲软、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中国钢铁业如何突围?8日,在石家庄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成为与会中国官员、学者以及企业家们口中的热词。
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11年国内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
钢铁业在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下游用钢需求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资源成本、节能减排压力为钢企盈利带来更大挑战。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旗下会员企业(占中国钢铁总产量82%)的调查,2012年1-7月,所有钢企的利润仅有7.1亿元人民币,而仅7月份,以上钢企的净亏损就达到19.84亿元。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日前公开表示,中国钢铁业全行业亏损已成定局。
在当天的特邀报告会上,河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指出,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他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已经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技术装备水平低制约了产品质量层次的提升。另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已影响产业生存。
张庆伟认为,依靠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已成为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求生存的主要战略选择。
在另一场“钢铁产业与新材料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钢铁制造的绿色智能化,包括发展先进钢铁材料、推进制造智能化、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等。
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将钢企转型之路形容为“绿色发展”。他认为,绿色发展不仅是钢铁企业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也是钢企提高成本控制力、走出困境的现实途径。“哪个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高,哪个企业就有成本竞争优势。”
中国科协年会是中国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其前身为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自1999年设立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本届中国科协年会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两院院士”、港澳台和海外专家学者在内的约4000名科技工作者共赴科技盛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