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启示录:借力日本比抵制日货更有意义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9-24 9:14:58  兰格钢铁
    在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中,呼吁“抵制日货”、对日本发动经济战的主张风生水起。但“制夷”之前需先“师夷长技”,对当下中国而言,“借力日本”比“抵制日货”更具现实意义,切不可因情绪化反日而错失转型机遇。

    持续一周多的“反日游行”随着九一八纪念日的结束,正渐趋尾声。在这一过程中,呼吁“抵制日货”、对日本发动经济战的主张风生水起,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不管是赞成派,还是反对派,其实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清楚地知道抵制日货需付出代价,只是对代价的预估存在起义,赞成派认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反对派认为“伤敌一千、自损一万”。

    在“反日示威”风起云涌之时,新浪财经在东京与日本企业界人士调查了解发现,几乎所有进军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都认为,“短期内撤离中国市场是很难的”,但同时也指出“'中国风险’(ChinaRisk)比预想中的大”。

    日本一家知名财经杂志的副总编对新浪财经表示,“中国的这次过激的反日示威,日企遭受的实际损失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对日企的心理影响很大。在日企心中,始终存在'中国机遇’(ChinaChance)和'中国风险’(ChinaRisk)两个概念,这两者是此消彼长的,二者比重的大小会影响日企今后的世界布局战略”。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日企需要依赖中国市场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正如长江商学院院长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所言,“中国是日企最好的救命稻草”。但这种关系,说白了是“鸡蛋”与“篮子”的关系,对于中国这个“篮子”而言,就真的不然需要日企这枚“鸡蛋”了吗?

    从经济史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是靠抵制而获得成功的。事实上,对当下中国而言,“借力日本”比“抵制日货”更具有现实意义,切不可因情绪化的反日而错失转型机遇。

    索尼原总裁出井伸之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曾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居然还没有培育出可以代表这个国家气质的民族产业,我长年去中国出差,每到一个地方,问其今后有望的产业是什么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金融、IT、房地产”。

    日本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关志雄则对新浪财经表示,“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至少还有40年”,关志雄认为,“日本在陷入所谓'失去的十年’后,日本人信心丧失殆尽,中国人则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信心大增。我提差距还有40年,很多人认为这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确实,上海等发达地区与日本的差距已经不大,在高层建筑和高速道路等硬件方面,现在的中国要比40年前的日本先进,但大部分内陆地区落后日本不止40年”。

    关志雄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出发点是人口红利消失,解决的方法是产业结构升级,只要中国经济转型得当,经济前景依然看好”,“由于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差距还很大,所以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因为这种互补关系,两国的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共赢”。

    关志雄将产业升级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中国国内在提倡自主创新,这当然很重要,但自主创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当下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是要把劳动力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即使搞自主创新,也并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还得从海外引进技术,要利用大国市场优势,主动出击,吸收消化”。

    日本被戏称为“工匠之国”,日本人在骨子里充满了“崇尚实业”的因子,在民族根性上存在对技术和细节精益求精的倾向。在日本,主导经济的是经团联,经团联会长被誉为“财界总理”,基本上都出身于三菱、丰田、东芝等大的工业集团。

    与经济深受华尔街金融家们控制的美国不同,金融业在日本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几乎未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发展,金融业被视为是日本的软肋。准确地说,日本的金融只是为产业提供润滑剂,基本上很少有人去玩所谓的“资本运作”,当日本“活力门”创始人堀江贵文鼓足勇气去“吃螃蟹”时,会显得格格不入,并最终遭逮捕。

    正是因为这样的民族特性,让日本在金融方面吃尽了苦头,但也在实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如潘光旦所言,“在亚洲,堪与德意志民族媲美的恐怕只有日本”。

    冷静分析便知,中日两大经济体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以及产业分工的垂直整合方面,具有一种理想型的优势互补效应: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优势集中在工业、数字化生产与制造、服务业和企业新产品开发等领域,与中国依赖规模经济崛起,人力成本优势突出,迫切希望提升制造附加值的特征与需求完全互补。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以机床、电子元件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主,从中国进口的以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农产品、日用家电产品等为主。

    事实上,这种互补性价值早已为中日两国企业所认同,过去十年,日本在华企业数量增加了三倍多,日本前1000家大企业在中国均设有生产与销售基地。

    而中国企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并购日企”的历史性机遇。早在2010年中国企业对日并购在数量上就已居于各国之首,在对日直接投资额国家排名中排第八位,投资额较前一年增长高达302%,中国的重要性空前凸显。

    在金融危机与本国经济长期低迷双重夹击之下,日本政府也在大幅改进引资政策,先后多次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计划。日本企业引入中国股东,由此吸纳中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日益迫切。

    因此,在中日经济角力,中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暂居优势的当下,中国要做的绝非情绪化地将日本抵制出去,反而更需与“曾经傲慢”如今“有求于中国”的日企加强合作,以获取其宝贵的技术与经验。

    同时,对中国而言,如果想培育一些实实在在的产业,在“抵制日货”之前,不是更应该虚心地学习日本“产业立国”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强国”吗?只有实现了这一点,“抵制日货”、对日经济战,我们才能喊得更有底气些。

    本文来自于新浪财经原创专栏集《全球新闻眼》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栏目链接,欢迎媒体洽谈落地合作。意见建议请@全球新闻眼2012(微博)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日本启示录:借力日本比抵制日货更有意义
  • 商务部对日本和印度进口吡啶展开反倾销调查
  • 反日运动造成日本车企在华损失2.5亿美元
  • 日本国内废钢价格连续三周下跌
  • 全球放缓及中日关系或令日本决策者考虑放松政策
  • 日本国债“走俏”一时 外资持有规模创出新高
  • 9月第3周日本2号重熔废钢价格持续三周回落
  • 9月20日本钢(北台)出台2012年9月份品种线材价格
  • 9月20日本钢浦项出台2012年10月份板材价格政策
  • 9月20日本钢浦项出台镀锌产品价格调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