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门头沟一幢即将竣工的保障房。(本报资料图片)
过去的五年,在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的列车上,始终保留着中低收入人群的重要民生席位。
据市住房保障部门信息,2007年至2011年,北京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新开工面积五年间达5193万平方米。通过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北京五年内解决了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本市计划开工建设16万套保障房,竣工10.7万套,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将获住房保障。
小两口保障房内共筑爱巢
9月30日是中秋节,也将是赵宁(化名)新婚的日子。他们的新房位于朝阳草房西路附近的丽景园,是一处经济适用房,已经装修完毕,门窗上贴上了大大的“喜”字。“我们俩住在这,今年6号线一开通,上班直达,可方便了!”
丽景园的项目介绍中称,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1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累计套数3540套,托幼3493平方米,敬老院3181平方米,商业配套12246平方米,自行车库、人防、设备用房等其它配套约1.9万平方米。
赵宁介绍说,他2008年申请了经济适用房,经历了轮候、摇号、配售等过程,今年初拿到钥匙,一套70平米的小两居。
与此同时,赵宁的人生大事也提上了日程,前段时间将房子装修,很快便将迎来大婚的日子。
此时,赵宁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他说,今年有房了,才敢跟女友提结婚的事儿。“原来住的那个小屋子,实在住不下更多人了。”他说,全家人此前住在西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一家六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一间本就不大的客厅中,还摆着一张沙发床。兄弟俩一娶媳妇儿,家里吃饭都摆不开了。
赵宁说,父母早就想买套房,以后两个儿子分开住,但老两口收入太低。他也只是做点小本生意,目前还没有起色,“幸好有了保障房,让我们低收入家庭有了住房保障”。
今年再开建保障房16万套
50万户家庭住房困难得到解决,但这并不是终点。按照本市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收购100万套保障房,其中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6万套。
朝阳区东坝乡东坝南二街,东临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南临焦庄路,西临东苇路,北临东坝南二街,这里是今年朝阳区开工建设的最大规模限价房项目——福润四季。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6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记者昨天从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城建·世华泊郡北京城建·筑华年)了解到,福润四季限价房项目已取得全部前期手续,售楼处现已正式对外开放,很快将进入公开摇号程序,首批将推出3000多套房源。
记者从项目规划设计图上看到,项目以短板高层设计、南北向布置为主,保证了南向采光和日照并且通风良好。住宅单元以两梯四户为主,户型设计多达几十种,满足业主多元化选择需求。据介绍,该项目以75平方米两居为主,占总面积80%以上。其余为60平米一居和90平米三居,其中大部分三居和部分两居都实现了南北通透,社区机动车停车规划以地下为主,并辅以部分地面停车,既确保了车行线路的相对独立,也同时使小区绿化景观不受影响。
在北京的10多个区县,各个保障房项目也都在如期开工。按照本市年初安排,今年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6万套,竣工7万套,而随着工作开展,竣工数量目前已升为10.7万套。
据市住建部门截至7月底数据,全市新开工保障房项目50个、7.2万套,完成全年任务45%;基本建成项目37个、5.6万套,完成全年任务80%;完成投资252.6亿元,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实行“以区为主、全市统筹”的方式,年初制定的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已分解到各区县,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节点。一共落实新开工项目150余个、21.1万套,确定竣工项目104个、10.7万套。
50万中低收入家庭有其屋
赵宁只是过去几年本市保障房建设受益者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50万“赵宁”们居者有其屋,市政府和住建部门一直在努力,从全盘统筹,到落地实施。
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以来,北京市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思路,结合城市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首都功能布局调整与提升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管理体系,扩大保障范围,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北京市实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出台了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和限价房管理办法等100多个政策文件。
据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显示,2007—2011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保障房新开工面积从“十一五”初期的11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660万平方米,新开工套数占住房新开工套数比重由5.8%增至60%以上,初步构建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并通过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租售并举更多家庭将受益
毕业两年,如今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李,不符合申请限价房和经适房的条件,但又买不起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层”。而她庆幸的是,去年底公租房政策出台,她申请并已纳入摇号范围。如小李一样的“夹心层”很多,他们表示,先住公租房,有能力买房了再退出,这样的保障制度可以使更多人受益。
从发展经适房、限价房、廉租房,到向大力发展公租房转变,是北京住房保障政策的一次跨越,也向“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迈进一步。
据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继此前在常营试点老年公租房后,考虑过渡性需求的特点,未来公租房的产品类型还将增添单身宿舍和单身公寓。
事实上,2009年,北京市领导就已提出大力发展公租房。业内专家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经适房、限价房出租,避免有产权的保障房被小部分人当作赚取巨大收益的工具。
更具历史意义的一天,是2011年10月12日。
当天,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外地人首次被纳入公租房保障房范围。
通知中说,城市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员都将纳入公租房准入范围。今年8月,石景山区公租房率先向外地人开放,在石景山稳定工作5年以上的非京籍家庭,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公租房。
随着公租房建设越来越多,北京保障房建设必将惠及更多家庭。按照北京“十二五”期间的住房规划,五年间计划建设收购100万套保障房,其中公租房30万套以上,占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60%以上。
(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