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机遇10年,挑战10年,转型10年,探索10年,创新10年,奋进10年……
科学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意味什么?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该有怎样的作为?这十年,农业银行始终在延续一段“解题进程”。回望十年,“解题进程”见证着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农业银行求索之路……
鲜明“主题”——
大行蝶变强行之路
镜头定格在两年前,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午9点半,随着清脆的开市锣声,一只代号为“601288”的股票首次汇入交易洪流。
是日,农业银行以685.29亿元的募资总额问鼎A股IPO之冠。这不仅标志着农业银行完成了从国有股份制银行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转身,也标志着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收官。
农业银行IPO,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媲美IBM的“大象之舞”;农业银行股改、上市之路,更被哈佛大学奉为经典案例编入商学院案例库。
然而大行蝶变,何其艰辛?强行之路,何其漫长?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幕。2003年到2006年,工、中、建三大行股改有序推进。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H股成功上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四成其三”。
此时的农业银行却仍在起跑线上徘徊。相对可比同业,历史包袱最重、不良资产最多、客户结构最差;更由于其股改横跨农村金融和国有银行两大领域,需要同时解决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两大难题,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思考不代表迷茫,探索也从未停滞。在艰难探寻股改之路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方针后,农业银行开始探索自身的“科学发展之路”。
面对现实,以项俊波同志为班长的上一届党委坚持“以加快有效发展为主题,以控制风险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一句“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没发展最困难”,成为全行上下的共识。
着眼于“打基础、练内功、上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成为当时农业银行“科学发展”的重点。全行屡出“重拳”,治差治乱,严查严处信贷违规违纪,强力推动信贷“新规则”,力图从根本上扭转粗放经营的痼疾。
“重速度又重质量”的发展思维也更充分体现于管理决策中——2004年,农业银行举全行之力主攻基础管理、贷后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大工程”;连续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双降”和“盈利能力提升”成为考核“发展”的核心指标;2005年,首次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力求“真正强化资本约束机制、转变业务增长方式”。
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改革始终缺乏一个突破口。
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给农业银行改革指明了方向,股改进程再度开启,强行之路重现曙光!
方向明确后,农业银行自上而下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通过反思发展误区,坚定发展信心,形成了“将发展方式由速度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短期增长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型”的可贵共识。
谋定后动,改革多路提速突围。2008年开始,通过顶层设计,重点推进,农业银行“三会一层”的新型公司治理架构初步搭建成功;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运营体系、财务资金、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等多领域的改革渐次推进;在国家支持和引入投资者的基础上,农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资产剥离和财务重组,长期负重运行的局面大为改观。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顺利完成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转变。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登陆A股和H股,完成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大型公众持股银行的飞跃。
4年间,农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净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农户贷款翻一番,特别是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仅用一年时间,就达到同业的可比水平!
2011年,股改上市后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农业银行将之命名为“基础管理提升年”。直面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管理粗放等问题,着手完善法人治理架构、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科技和人才队伍等六大基础,为打造一家优秀的大型上市银行提供支撑。
同时,一系列管理、改革的有力举措开始深化并收效。
“三化三铁”——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铁账、铁款、铁规章,在全行全面推进,参与主体涉及2万多个营业网点、20多万名柜员;全面加快现代运营体系建设,实现了临柜传统运营模式向新型运营模式转型的根本性变革;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正式投产,实现了以总行为资金中心的全额资金管理。
2012年,以蒋超良为首的新一届农业银行党委再度强调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并再次申明了农业银行的愿景: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在时间维度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把农业银行办成百年老店;在空间维度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0年上下求索路。总资产超过12万亿、年盈利超1200亿元、市值稳排全球银行前10的上市银行,农业银行10年之路扎实印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
攻坚“难题”——
统筹兼顾服务“三农”
对农业银行来说,61年来,特别是商业化转轨以后,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大银行如何服务好'三农’”。
农业银行“十六字”改革原则公布后,一些人认为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水火不相容”,对改革能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不乏疑虑和担忧。
这种担忧并不是凭空而来,股改思路明确前的农业银行现实不容乐观:
由于上世纪后期曾在农村业务上背过沉重包袱,导致一些干部员工普遍存在对“三农”业务“不敢做、不愿做、不屑做和不会做”的情况。
在向商业化转轨的一段时期里,农业银行在城市高歌猛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贷款停放,网点撤并,客户疏离,更不用说拿出适应新时期“三农”形势的产品和服务了。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踏上股改新征程的农业银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服务“三农”明晰思路、坚定信心。
为什么服务“三农”?服务什么样的“三农”?怎样服务“三农”?在2008年全行学习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上,对于上述问题,全行形成坚定共识——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服务“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重大职责,是检验农业银行股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008年4月29日,四川成都,五位农民首次申请到了一张银行卡——金黄的底色,让人联想到秋天的田野和丰收的喜悦,而骑抱着一捆麦穗的可爱胖娃娃,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
不到4年,这张金黄的卡片已经融入中国3亿多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很多地方,这张卡片已经搭载包括取款、贷款、申领补贴等多项服务功能。这便是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推出的主打经典产品——金穗惠农卡。凭借惠农卡,万千农户申请到了用于发展生产的农户小额贷款,众多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及时便捷地拿到养老金、医疗款。
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只是农业银行竭力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农业银行全力以赴,履行我国唯一一家以面向“三农”为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的责任与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为农业生产、农村繁荣、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为切实服务好“三农”,并且客观公允地反映“三农”业务经营管理情况,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管理制度安排上大胆创新,借鉴国内外事业部通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实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服务“三农”长期可持续。
通过“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农业银行全行上下对服务“三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和信心进一步增强,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不断落实和强化,推动“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县域支行市场竞争力、风险控制力和价值创造力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6月末,“三农”业务实现了由亏损到盈利259亿元的历史性转变,成本收入比由58%下降到40%,资产回报率由0.57%提高到1.13%。
——“强农”多方突破。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出“千城计划”,在同业中率先推出农村城镇化贷款等产品;顺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推出“龙腾计划”,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金融服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出“丰收计划”,以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区域,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
——“惠农”渠道先行。在广大农村地区创新实施“惠农通”工程,以惠农卡为载体,以服务点为依托,以电子渠道为平台,以流动服务为补充,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8月末,共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46.7万个,实现“三农”电子渠道总交易笔数55.9亿笔。同时,积极为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贡献力量,在金融空白乡镇设立惠农服务站,推出“汽车银行”、“马背银行”等模式……种种举措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富农”不遗余力。以惠农卡为载体,农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农户予以相应授信,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持续加大小额贷款投放。
截至2012年6月末,农业银行“三农”和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92万亿元,贷款增速连续3年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42亿元。
2010年11月13日,北京京西宾馆——“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评选颁奖于此隆重举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精神”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道获此高尚荣誉——这一荣誉汇集了几代农业银行人的智慧汗水、艰辛付出!
展望前路,农业银行将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的方向和市场定位,进一步构建“目标明确、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服务“三农”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持续求解服务“三农”难题,在助力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永恒“大题”——
服务大局持续发展
10年来,中国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作为支持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生力军,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无论是“调结构”、“保增长”还是“促和谐”、“惠民生”,农业银行都在尽心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国家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年来,农业银行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力度,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纳入“绿色通道”。截至2011年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
这仅仅是农业银行支持国家经济转型重点项目的一个侧影。长期以来,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局,科学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与节奏,发挥大型银行的经济“整流器”和“过滤器”作用,引导资金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行业、区域、项目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银行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家众多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得以顺利完成,并呈现出强劲生机与活力。截至2012年6月末,全行各项贷款达到6.08万亿元,其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600个。
“绿色增长”是科学发展的要义。近年来,农业银行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将“绿色治理”理念贯穿到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打造环保型、友好型、节约型的“绿色银行”。10年间,循环经济项目、节能环保工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污水处理企业等“绿色工业”成为农业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
而对于“两高一剩”等行业企业,农业银行提高准入门槛、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贷款审批的必备条件之一,强化额度管控、上收审批权限、加大退出力度,有效控制了贷款增量和增速。2011年全年,农业银行因环保因素否决贷款106笔,涉及贷款42亿元,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客户1099户,涉及贷款445亿元。
发展小微企业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和充分就业。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农业银行在2009年专门设立了小企业金融部,并不断优化制度流程、加快产品创新,为高成长性、创新型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截至2012年6月末,农业银行共为42470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贷款金额达到5357亿元,占法人客户贷款比例达到12.22%,累计发放个人助业贷款1186亿元,惠及数十万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科学发展,民生为先。近年来,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广泛覆盖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民生领域,为经济发展提升“和谐指数”。
为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业银行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将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住房信贷的重点。截至目前,对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的3类保障性工程贷款余额已超过100亿元。
在助力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上,农业银行积极增加医疗卫生信贷投放,从金融层面改善医疗结算方式,协助提升全民医疗服务水平,2011年末医疗卫生贷款金额达到了243亿元。在教育领域,多年来农业银行不仅将普通高校、县级中学列为重点客户,而且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11年末教育事业贷款余额达352亿元。
正是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金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了坚实保证;正是坚持对“绿色”、民生等产业、行业、事业的支持,农业银行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012年8月29日,农业银行发布2012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农业银行继续在同业中保持网点网络、个人存款、净息差和县域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业务规模平稳增长、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不良贷款持续“双降”。
农业银行的“解题之路”表明,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与有效防控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必须在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始终坚持探索银行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
“扎扎实实探索道路,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农业银行10年科学发展,有轨迹可循,有成果可证,有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