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抨击同行非理性扩大船队的行为,打破了运力的供给秩序,另一方面又呼吁同行抢在经济恢复前布置运力––这种矛盾在当前的船舶行业普遍存在。毕竟随着全球经济走弱,运力过剩已经成为造船公司共同面临的难题。
寒冬仍在继续
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8月份全球新接订单为287万DWT(载重吨),同比下滑47%,环比再次下滑,幅度为19%。单月新接订单再次跌破300万DWT的水平,说明全球船舶需求依然疲软。而1~8月全球新接订单合计2820万DWT,同比回落55%。
其中8月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新接订单分别为142.1万DWT和2万DWT,同比分别下降54%和83%。油轮新接订单79.2万TEU,同比呈现回升态势,幅度为42%。
之前有机构认为下半年船市会随着航运旺季来临,而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但现在看来,回暖并未出现。
业内人士分析,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船市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新船需求被压制。比如今年以来全球新接订单单月同比回落基本维持在50%左右,去年全年全球新接订单总额为6303万DWT。
此外三大船型造价指下滑趋势不改。8月份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新船造价指数分别为122点、147点和74点,同比分别下滑11.6%、7.0%和22.1%,与上月相比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分别下滑2.4%、0.7%和3.9%。
可以说在产能释放、订单维持相对低位等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船价仍将维持底部盘整,无法趋势性上涨。
据克拉克发布的最新新船价格指数,三季度末已跌至128点,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历史最低水平,多数船型较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价格跌幅达50%,总体已与2004年的价格水平持平。
行业专家分析,目前船价水平已基本跌至成本线,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船型的新船价格下调幅度在30%~40%,有的甚至超过40%。但从影响船价的主要因素看,船价再度走低的可能性较少。
价格基本触底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已显现企稳回升的态势,通货膨胀的预期又不断增大,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可能面临新一轮回升,未来新造船价格下跌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并有可能转为回升。
而考虑到造船厂的船台(造船平台)安排、建造周期和船东在下单之前还要与造船厂进行一些商务谈判等因素,目前确实已经处于订造船舶的有利时机。
其一,伴随老旧船舶拆解力度加大、手持订单量的持续减小,未来运力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且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海运量增长率有望加快,未来船舶运输效率恶化程度将较近两年明显放缓。
其二,部分造船产能已经或者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退出,造船市场供需压力将有所缓解。中国有多家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诸如宁波蓝天造船、恒富船舶、等已宣告破产或处于破产申请状态;国内第一家在英国伦敦上市的船企东方集团传言退市,公司也发出了资本重组或资产转卖的通告;扬子江船业则采取了诸多措施,压缩现有造船产能。
而韩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船企––韩进重工的本土船厂也退出商船建造领域,计划进军修船市场,并涉足船舶改装业务;韩国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则将其产能重心转移至海工装备的建造。
其三,船板等原材料价格低位企稳。目前铁矿石供应商已开始削减投资,供应得到明显控制。不少国内外大型钢企已着手减产、停产,减少钢板供应量。
其四,人民币、韩元兑美元汇率上升的压力犹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以美元计的船价形成支撑。
除了外在这些因素,由于新船价格的不断下挫,船厂的赢利水平大幅度下滑,船厂已开始主动调整接单策略,这将有助于新船价格企稳。
从船舶上市公司的公告可以看出,中国众多船厂经营接单已处负毛利水平,部分船厂已暂停接单。
在船市不景气的氛围下,部分有远见的船东已经在行动,他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积极订造新船,优化船队结构。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魏家福在9月19日举行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说,船东还需要造船,因此船东们要保护船厂的生存。如果都“死掉”,后面想要发展最现代化的清洁能源船,谁来造?所以他们要兼顾船厂的利益。
怎么办?
答案是必须用高清洁环保技术造一批船舶,同时要淘汰那些落后、不符合标准的船,以保持现有运力的相对平衡。
魏家福还提出了现有船队以旧换新的原则––淘汰落后不环保的船舶,取而代之的是新建一批具有新的高科技技术、使用新能源的绿色船舶。
此外一些船东还加大船舶拆解力度,积极为“去运力”做贡献。今年1~7月,全球拆船量达到3370万载重吨,预计全年拆解量可达55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以上。
现在看来拆解船龄也趋于年轻化。今年上半年拆船的平均船龄已降至20.7年,许多船的拆解船龄已不足20年,而在2009年,平均拆解船龄为32年。
虽然当下航运和造船市场形势令人担忧,但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引导下,航运市场“去运力”和造船市场“去产能”的调整正在稳步推进。而让人欣慰的是,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船东已经着眼于未来,摒弃一味的纠结,果断而大胆订造新船。
他人胆怯时我贪婪。现在,在这样一个新船价格较低,新船性能优良的时代,个别“贪婪”船东的时机或许已经到了。
(来源: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