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产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复制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11-12 8:55:55  兰格钢铁
    ■区域经济

    对北京经济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2011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5.7%,为中国大陆城市中最高。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恐难以为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仿效。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曾指出,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43美元,已经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

    姑且不论“人均GDP达世界中上等水平”意味着什么,单来考究北京的GDP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对北京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2011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5.7%,为中国大陆城市中最高。北京亦率先实现“三二一”的经济结构。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未来中国需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可见,服务业被寄予了厚望。北京无疑为国内迫切希望转型的诸多城市,提供了现实的样本。

    第三产业的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三产占比一般都在70%左右。2011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尚不到45%,此前最高峰值也从来没有达到50%。就此而论,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确有提高的必要。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的“三产模式”恐难以在全国推广。

    当前,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地位。如金融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完全靠制度创新,中国工行纵然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却无法称之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目前制造业遭遇的困境是一种假象,并非“制造过剩”,而是因为内需不足,他日国民收入增加,内需急剧扩大,则大众消费,必然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所以,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事实上,现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发展曲线是,先完成工业化,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

    鉴于此,中国的服务业,不一定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70%左右,十年内从目前占比43%,提高到55%左右,也许更为合理。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之间,同时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而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在各个城市圈内部,需要雁阵模式。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但是,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由此,北京三产模式或者可供部分中心城市借鉴,但对于多数城市来说,仍需坚持制造业为主体。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北京三产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