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6日,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召开,铁矿石产品论坛成为大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与会代表认为,铁矿石市场的动荡起伏对矿商和钢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会呼吁国内外供需双方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构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铁矿石供应产业链;在铁矿石价格制定上要更加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致信祝贺。李克强在信中说,矿业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经济发展是矿业繁荣的“推动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演进,矿业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蕴藏机遇,希望国际矿业界立足长远,携手应对,开放合作,供需互惠,共同维护大宗矿产品供应和市场平稳,以矿业健康发展支撑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李克强指出,中国是矿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多年来为全球矿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面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加快找矿步伐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并重,增强国内矿产综合保障能力,同时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一起,作国际矿业市场的建设性推动者,实现共赢发展。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致辞中指出,国内矿业界要开源与节流并举,有效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能源、国家紧缺资源和新材料资源,强化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努力实现矿产勘查开发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和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标准规范,激励和引导矿山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建立开采方式科学、资源利用高效、企业管理规范、生产工艺环保、矿山生态环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合理的价格机制将促进矿业和钢铁业健康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主持铁矿石分论坛时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铁矿石消费量占到全球铁矿石消费量的60%左右,我国铁矿石储量虽位于世界前列,但品位较低,自给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也超过60%,在2009年达到64%的最高点。同时,多年以来,全球铁矿石市场一直被少数大型矿山所主导,处于其下游的钢铁行业并没有相应的话语权,这种市场垄断必然带来价格的扭曲和利益分配的不公。这种情况必将促使中国钢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在海外寻求长期、稳定、多元化的铁矿石基地,努力打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和力拓三大矿业公司控制铁矿石贸易的局面,建立一个公平、合理、透明的铁矿石贸易机制。
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总裁董朝宾在会上指出,在铁矿石的贸易定价机制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一直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随着铁矿石市场的快速变化,2010年3月份以来,沿袭多年的长协矿定价被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现货价所取代,其实质是全球铁矿石市场仍然由少数大型矿山所主导。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理透明的铁矿石定价机制,需要有效的市场参与和充分的信息披露。
董朝宾表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自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功能,可以进一步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客观真实地反映铁矿石市场的供需关系,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更好地发现铁矿石现货价格。
与会代表认为,合理的价格机制能促进矿业和钢铁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铁矿石生产商、贸易商和钢铁生产企业都是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钢铁生产企业的长期亏损势必影响到整个铁矿石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钢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暴利阶段,都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逐步回归合理。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和钢铁企业寻求与矿山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合理机制。与会代表希望矿山公司能够改变过去钢铁企业要粉矿必须搭配块矿、定价标准只能采取普氏指数等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有关各方都要立足长远,牢固树立互利共赢、合理公平、共同发展的市场理念,努力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开发境外铁矿石生产基地进展显著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参股入股的方式加快进入境外铁矿石生产领域。随着境外开矿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权益进口矿将由2010年的600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5亿吨,其中比较可靠的是明年将获得1亿吨权益矿,这对保障铁矿石供应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勇军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铁矿石的资源量达到380亿多吨,但是由于这些海外项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真正能够按期实现产能的项目数量并不多。有的项目因基础设施被人控制,项目开发受制于人;有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铁路、港口等设施,只好将资源搁置;有的项目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项目停止或者投产的时间一拖再拖;有的因对海外情况不了解,项目的开发工作遇到了“瓶颈”等。“目前除了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的铁矿分布国家寻求合作之外,我们加快了在非洲、南美,包括周边国家建设长期稳定的铁矿石基地的速度,努力打破三大矿山控制铁矿石贸易的局面。”罗勇军说。
罗勇军建议“走出去”的企业,一要集中智慧和信息,做好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工作。要主动了解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要主动与项目所在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咨询了解矿业开发的政策以及限制性的规定和要求,还要借助国内外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力量,做好项目的法律、财务、公司架构、筹划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二要集中财力和能力,以集团军模式开发海外铁矿资源。海外铁矿石资源的开发项目,无论在澳大利亚还是在发展中的非洲和南美地区,遇到的最大困难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即必须修建铁路、码头、电厂等。同时,由于铁矿山生产能力比较大,物流量大,铁路运距远,一个矿山项目所需的投资额往往十分巨大,某一家企业去开发海外铁矿石资源在财力和能力上都会显得吃力。有的企业即便有能力拿下矿权,但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缺乏后续开发能力,结果无法将矿权转换为供应能力。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后续的开发,但由于缺乏运营能力和市场渠道,往往担心市场的冲击,而不敢贸然行动。因此,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要探索新的模式,要形成优势互补的集团力量,以集团军的方式共同开发。
据了解,本届大会以“携手应对、共促发展”为主题,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矿业企业、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代表6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