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流失是金融脱媒的明显信号,而贷款的脱媒也越来越明显。”一位国有大行地方分支行负责人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称,银行依靠贷款冲业绩的能量正在减少。
10月份央行信贷数据显示,人民币新增贷款回落低位到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而1~10月份,人民币贷款总计增加了7.23亿元。
随着直接融资渠道,如债券等融资兴起,加上信托等融资渠道抢占,银行的贷款脱媒正在加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银行要迎接一轮低盈利增速时期,实现向中间业务转型,还需要较长过渡期。
央行10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在总的1.29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中,人民币贷款的规模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规模,同比有所减少。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净融资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5月和8月份除外,其他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份,该占比最高,达到75.67%。然而到10月份,该占比已经下降到39.16%,并且连续两月维持在40%以下。
这意味着,人民币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由前两年基本上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再下一个台阶。
“现在监管层和市场,都在讲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所以债券融资这两年发展非常迅速。”杜征征表示。
“银行靠存贷利差生存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个已经是很明显的趋势。未来银行要怎么做,重点看银行的战略转型。我认为,混业经营才有突破。”杜征征分析称。
近年来,银行曲线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投行到基金、保险等业务,银行均在积极渗透。不久前,市场有传言称,建行等大行有意拓展A股承销业务,而投行业务被认为是银行中间业务的未来主要增长点之一。
在贷款“脱媒”加速的情况下,今年银行中间业务增长“乏力”也意味着,银行需要做好适应长期低增速的准备。(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