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到2012年,我国船舶工业享受了行业蓬勃发展的喜悦,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无论外部形势是有利还是严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国船舶工业总是充满了活力。这正是缘于我国船舶工业不断调整结构,顺势而为。如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已拔地而起,国内造船企业也形成了区域布局合理,多梯队、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船企不仅在三大主流船型上具备了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占据了位居世界前列的市场份额,还在液化天然气(LNG)船、万箱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我国船企多元化经营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触角延伸至能源装备、交通运输、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等多个领域,大大增强了船企的“续航”能力……
产业布局优化参与主体丰富
十年前,我国10万吨级以上的船坞屈指可数。2006年发布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在长江口、珠江口和环渤海区域新建、扩建一批大型造船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扩大造船能力。经过中国造船人的努力,如今,从南到北,我国建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造大船、造好船,产品覆盖各种大型远洋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在长江沿线,形成了南京、武汉、重庆等内河船和特种船舶建造基地。
十年前,我国船舶工业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雄霸天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大批地方船企、民营船企进入这一行业,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骨干船企快速发展,一批民营船企也异军突起,成为重要的“第三极”。
正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船企并存的多梯队、多层次发展格局,使得我国造船业规模迅速扩大,造船总量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超过韩国,首次跃居世界首位;2011年造船完工量达7665万载重吨,比2002年增长15.6倍。同时,这种格局也使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更加充分,技术不断进步,效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缩小了与发达造船国家的差距。
存量优化升级增量有保有压
近几年来,我国船舶工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上采取不同的策略,既注重对增量的控制,又注重对存量的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新增造船项目的不断投产,我国造船产能逐步扩大,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量大大减少。全球造船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在结构调整中十分注重对造船能力增量的控制,政府主管部门对新增造船项目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批,防止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控制总量的同时,我国还深入推进优化存量工作。2011年,我国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4万载重吨,占全国完工总量的52%。在此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已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工作,通过这一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硬件和软件实力,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十年间,我国船舶工业为保持发展后劲,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国家政策指引和船企努力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我国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02年的几近空白上升至约10%。
努力迈向高端做精细分市场
十年来,我国船企面对市场大环境的变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持之以恒地优化产品结构、业务结构,向高端市场奋进。
在传统市场打造品牌、向高端市场积极拓展,是船企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曾经以建造散货船为主要业务,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该公司一边打造散货船品牌,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一边积极进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成功建造了“海洋石油981”号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在前几年船市火爆时没有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是蓄积力量攻克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难关,在高端船舶建造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成功建造交付了系列LNG船,还以此为依托,建立了我国首个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通过树品牌、走高端的措施,我国不少船企较好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平稳发展。
从细分市场找发展机会、做精做专,实现错位竞争,是船企进行结构调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例如,镇江造船厂瞄准全回转拖船市场深耕细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今年年初以来几乎囊括了全球的该型船订单。今年上半年,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在化学品/成品油船市场、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在远洋渔船市场、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海工辅助船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接单业绩。正是因为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这些船企打造了一批定位得当、有技术、有特色的产品,为自身在低迷船市中承接批量订单立下了汗马功劳。
挺进非船市场开展多元经营
我国船企在推进结构调整工作中,为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将发展非船业务作为除造船主业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提升了应对市场风险、保持稳健发展的能力。
在多元化经营方面,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做法甚为典型。该集团在发展造船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非船业务,涉足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等多个行业。2012年上半年,该集团完成非船经济总量同比增长21%,非船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2.8%,首次超过民船产业;新承接非船订单同比增长30.4%,占其新接订单总量的比重达到58.6%,非船产业对全集团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成功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广船国际大力培育非船业务,去年,其钢结构业务收入同比将近翻番,机电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55%;扬子江船业正在形成以造船为主业,以海洋工程和船舶拆解、金属物流为支撑,以金融理财、科技创新投资、房地产和船舶租赁业务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制定了“保海争陆”的发展策略,坚持“非船产品总量占公司产品总量达30%”的目标不动摇,在分离机、污水处理系统、装卸机械等非船业务上取得重大进展……从全行业看,无论是造船企业还是船舶配套企业,都在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既为了应对当前船市低迷的形势,也为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寻找出路。
今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船市低迷,我国船舶工业仍要将结构调整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造船强国的目标继续奋进。
(中国船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