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人才荒:固定收益类“一拖多”加剧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11-26 10:10:08  兰格钢铁
    两位基金经理,一位研究员,这是某中小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门的所有人员配置。而这样一个团队,则负责了该基金公司所有货币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

    像这样的基金公司并不止一家。随着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不断扩容,基金行业债券型投研人才的缺口也愈加明显。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债券基金经理平均掌管的产品数量已经超越股票型基金经理。超过半数债券基金经理逼近“一拖三”的“压力线。有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掌管的产品则跨越了货币、一级债基、纯债基金等多个类别。

    但产品的发行速度并没有放慢。业内人士指出,全行业固定收益人才短缺的情况可能仍将持续。

    烦恼不一

    债券基金的热度给此前持续低迷的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让各个基金公司烦恼的人才问题却日渐明显。而大小基金公司的烦恼,则各不相同。

    最无人可用的莫过于前文所述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由于资源有限,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把多数的资源配置在了权益类投研团队上,专户业务也以权益类产品为主,产品线并不完善。但这类产品持续陷入发行低谷和业绩低迷期,全行业都借机发行债券、保本、短期理财、货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一些小基金公司匆匆上马固定收益部,更多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则不得不忍痛放弃这轮机会。

    由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业绩差异相对较低,渠道和品牌对投资者选择的影响较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该领域天生处于弱势。而可支付的人力成本较低,同行对人才的渴求步步攀升则使他们显得更为被动。

    “我们一直在外面挖人,但也一直有同行在挖我们的人。”一家位于后半段的基金公司人士称,挖人的速度有时候赶不上被挖的速度。

    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在经历了前期的积累之后,固定收益部门人数已经达到三四十人,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大多数新培养的人才只能担任研究、投资助理等职,可以独当一面掌管产品的基金经理并不那么充裕。

    同时,大型基金公司发行产品的速度也高于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了保障产品,大公司喜欢采用已有业绩保障的基金经理掌管产品,较少起用新人。

    “培养一个债券基金经理需要很长的时间,除了研究等基本功扎实之外,对市场里交易对手的熟悉也是必备的。而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明星债券基金经理称。

    困局难解?

    固定收益产品的发行速度则并没有因为人才的短缺而暂缓。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个月,新基金发行中,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均超过了70%,目前正在排队发行的基金,以及正在证监会排队等待批文的基金继续维持了这一数量。

    除了公募产品之外,专户业务的投资者喜好也在朝固定收益产品倾斜。此外,企业年金以及刚刚获批的保险资金管理业务,也需要大量的固定收益类人才来支援。这使得本就紧张的固定收益人才,显得更加稀缺。

    从去年开始,很多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去银行、保险等机构挖人,这使得他们的价码也不断上涨。而券商资管和销售交易业务也有一定的固定收益类人才的缺口。机构之间的人才争夺也愈加激烈。

    在外援难寻的情况下,一些成熟的债券人才也开始流失。此前,债券投资的主体是各类机构,但随着投资门槛的放松及债券投资策略的丰富,一些优秀的债券投资经理开始成立自己的私募机构。华夏、嘉实等基金的原固定收益负责人都创办了私募基金,券商固定收益处也不乏自己创业者。

    不过,随着行业逐步成熟,挖人大战的硝烟可能稍微减淡。

    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挖有经验的人士带团队,招聘新人负责研究成为很多机构的选择。在最关键的核心人员到岗后,其余的投研人员可以慢慢培养,对最核心人员的争夺早在去年就已十分激烈。随着主要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团队慢慢成型,大规模的行业流动可能将有所缓解。

    固定收益类大扩容:机构现“挖角”混战

    “现在各类创新几乎已经颠覆了以往市场对债券的理解,行业的广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位在债券领域从业超过5年的专业人士感慨,“我这半年所经历的事情,比过去三四年的都多。”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界有此类感慨的人士还有很多。由于债券市场带有一定的封闭性,相较投行、研究等部门而言,在过去的几年内,券商的固定收益、债券融资等部门一直是较为静态的“冷门”行业,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数量也极为有限。

    自去年以来,股票市场行情一直不佳,反而是债券市场的“赚钱效应”明显,企业也将债市作为自己融资的首选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债券承销发行业务及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

    此外,一些新的业务模式也开始展现,证监会力推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在承销发行体系占据的市场份额还不具备规模效应,而券商的分级产品、类信托产品、一些追求绝对收益的非标准化产品等个性化操作则层出不穷。专注债券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也不断涌现。旧领域的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券商收入大幅提升,同时也让新进入者看到了赚钱效应。

    很多券商开始在固定收益领域招兵买马,基金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也不断发行。各类机构的扩张使得本就数量不多的债券人员显得更加“抢手”。从去年开始,债券发行和投资领域的人员流动均明显加大,固定收益人才的身价也开始攀升。

    “挖角”大战

    “固定收益是目前唯一还在招人的部门。”一位券商人士称。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诉记者,他们刚刚费了很大力气挖来了一位债券基金经理。

    今年以来,券商研究所和投行业务频频传出减薪裁员的消息。与此同时,固定收益部门的扩张一直没有停止过。一家原有业务人员十余人的券商固定收益部,目前已经扩张至超过三十人,但还在不停地进行人员扩张。

    固定收益业务一般分为承销业务,以及销售交易业务两大块,前者主要负责债券的发行,后者则负责一些产品设计及销售交易等。在今年,这两部分业务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与券商类似,基金公司不停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使得债券类基金经理数量不足,再加上券种的丰富和券种表现的阶段性增加了投资的难度,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债券投研人员已颇具规模。譬如,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部已超过40人,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也超过30人。此外,原有的产品线中没有固定收益产品的小型基金公司也筹建并且增加了固定收益相关的投研人员。

    这导致市场中相互“挖角”的情况愈演愈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到这么多挖人电话。”一位券商承销人士感叹。

    而基金、券商、保险、银行则都开展了债券投资业务,其中,银行储备的人才数量较多,在银行间市场也培育出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再加上银行的激励机制相对保守,是基金、券商“挖角”的主要来源。不止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公司今年从银行处挖到了债券基金经理。

    仅靠“挖角”远远无法满足业务扩张的速度,基金和券商目前都在大肆培养债券类投资的实习生、应届毕业生等。

    奖金攀升

    “挖角”大战势必造成人才的身价上涨。其中,券商给予的筹码更多的是职位、奖金激励的力度,有券商人士称,基本薪酬方面的增幅并不明显。不过,基金公司挖人则更多地依靠基本薪酬的支持。

    “基本工资增加得并不算多,但这一两年业务比较多,增加的主要是奖金收入。”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的人士称,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券商承揽的业务多少,如果本身所在的券商获得的项目增加,不跳槽也能提高收入。

    据本报记者从多位行业人士处了解,保守计算,在券商的各业务部门中,固定收益的人员工资一直较为稳定,按照经验和工作年限予以一定的加薪。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位,应届毕业生进入投行领域的工资可能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工作超过5年后,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50万元。

    对于券商投行业务而言,一个好的保荐人可以带来一定的项目,直接给投行贡献了收入,一两个项目足以养活一个部门。保荐人也是投行薪酬体制中最大的支出,一般的业务人员相对收入并不算很高。

    但券商的固定收益业务更加注重团队性。由于债券承销的费率较低,销售、交易业务也需要持续性的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配备,很难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再加上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基本薪酬支出较高,在不景气的年份可能造成负担。

    在承销和销售交易业务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固定收益业务能拿到多少奖金已经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曾传出“宏源证券整个团队奖金可能超亿元”的消息,虽然该说法被宏源证券相关人士否定,而各大券商固定收益板块人员的薪酬今年将“多收三五斗”,却是业界普遍的预期。

    从去年开始,券商承销债券获得的承销费就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上升的比例。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统计显示,券商今年以来获得债券承销收入约114亿元,较去年上升约65%。但由于去年债券承销基数已经较高,有券商人士对这一增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今年以来债券的承销和销售交易业务均获得了不错的业绩,这直接带来固定业务人员奖金的增加。据了解,如去年和今年这样较好的行情,一线骨干业务人员的收入有望“过百万”,领导岗位则可以达到“数百万”级别。

    与基本薪酬类似,固定收益奖金的发放也一般按照部门年度创造的效益,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级别确定奖金的具体金额。这其中,如中信证券等一些传统大券商的薪酬体制相对较为稳定,更类似“大锅饭”,而如国信证券、国开证券等在债券领域的后起之秀的激励机制则显得较为灵活(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首只直投海外债券基金起航:业绩基准达4.25%
  • 公募基金人才荒:固定收益类“一拖多”加剧
  • 投资消费两不误 货币基金支付功能获重大突破
  • 货币基金成为资金避风港 理财产品变身揽储先锋
  • QFII基金布局大蓝筹 游资低价接盘获利丰厚
  • 基金开打年度排名战 关注度下降投资者冷眼旁观
  • 深圳前三季新增股权投资基金企业1010户
  • 11月21日LME本基金属官方报价
  • 揭秘铁路发展基金 “中信版”500亿融资方案未成行
  • 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 纯债基金凸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