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装备制造大体量企业之一的三一重工,在近来的产业多元化布局中,与国内IT业领军企业———联想控股有着异曲同工的谋篇。只不过,三一选择的方向并非白酒业,而是被业界人士认为同属于能赚“快钱”的领域——房地产。
公开报道资料显示,自9月中旬斥资4亿元收购孔府家酒之后,联想控股近日又宣布完成了对湖南武陵酒的全资收购。加之收购拥有“板城烧”的河北乾隆酒业,为发展白酒业,联想控股总投入已逾20亿元。显然,联想是在玩真的。
而随着主业机械制造的强力扩张,三一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兴建工业园,截至2008年,三一工业园总面积已达1.66万亩。此外,三一通过涉足风电产业,还获得了吉林、江苏、河北等地占地数千亩的风电产业园项目。在一般情况下,与地方政府合作建园所获得的土地,成本都非常低,且会有一系列财政税收优惠。这对于其进入房地业而言,无疑是拥有了一种先天优势。
据报道,三一重工旗下的房地产企业上海竹胜园地产有限公司9月8日与晋愉地产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进军重庆地产。竹胜园湖南区域总经理助理龚晟透露,目前,三一重工为发展房地产业,已在全国设立了三个区域中心,分别是上海、辽宁沈阳和湖南长沙。而其长三角、长株潭、辽沈三大区域房地产开发已全面启动。
事实上,无论是联想控股还是三一重工,涉及“抓快钱”的多元化布局,都无例外地受到业界人士的各种评论或质疑。但是面对淡静的市场,还有什么比现金流、利润、新的业务增长点更能吸引有投资自主权的企业呢?毕竟,在目前环境下,发展消费类和服务类产业所需要的条件,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条件更容易得到满足,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要小得多,应该算是一种性价比上更经济的选择。
“过冬”或为第一要务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效益优先的企业,以当下的社会机理,如果要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多板块实现高端突破和进入房地产“赚快钱”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三一选择后者应该算是明智之举。因为,也只有在严冬季节生存下来,谈论将来在装备制造产业的抱负才是有意义的。
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持续走软,国内投资不振,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工程机械市场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冰封季”。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今年上半年混凝土机械销售171.44亿元,同比增长8.2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6.0%,依然保持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的行业领先地位,可谓是逆势增长。不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三一重工主营业务之一的混凝土泵车9月出厂量剧降至15台,降幅环比高达94%,因此可能导致三一重工主营业务收入出现剧烈下滑。在国内市场遭遇“权贵资本”的无情打压,在国外风电项目收购受挫,加之年内在H股发行计划的搁浅,“行贿门”、“裁员门”接连不断,一向给人顺风满帆印象的三一,近期似乎的确显得流年不利。面对近期市场围绕三一重工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吃紧等质疑不断的局面,三一重工高管的解释与回应也显得颇费周章。
由于信息不对称,目前围绕三一的各种版本数据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从三一重工上市公告中的确能够感受到其步履的滞重。
中报显示,三一重工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17.6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51.6亿元,同比下降13.1%。而在这一升一降的背后,是公司截至上半年末银行借款总额达273亿元,比年初的179.4亿元大幅上升52%。与之同步,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财务费用快速上升,从去年同期的1.59亿元猛升至8.17亿元。在银行借款飙升的同时,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与存货也出现大幅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从年初的113亿元猛增至229亿元,翻了一倍;存货从年初的81亿元上升至102亿元,升幅达26%。而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三一重工各产品线的赢利能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混凝土机械、挖掘机、履带起重机、桩工机械业务毛利率分别下降1.4、1.4、4.5和9个百分点,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2.6个百分点。
在国内传统周期性行业快速萎缩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的背景下,房地产对于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三一重工而言,应该算得上是最善的选择了。尤其是当企业自己设定的增长目标高到了一种“病态”程度时。
有观点认为,三一重工涉足房地产是被动之举,只是为了寻找新的赢利增长点。而湖南省房地产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王义高则认为:三一是打算依靠目前尚好的现金流进入地产市场,以实现战略转型。
事实上,就像联想控股进入白酒业遭到“不务正业”、“不思进取赚快钱”、“高科技企业投资白酒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的产业有点可惜”等质疑一样,三一进入房地产业同样也没有摆脱“阴谋论”的诟病。“无论是进军风电领域,还是大量扩建工业园,可能都只是三一的一个考虑,其另一个目的可能是低价圈地。”方正证券某研究员指出。
必须指出,无论如何,三一应该算是一个效益优先的企业。以当下的社会机理,如果要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多板块实现高端突破和进入房地产“赚快钱”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三一选择后者应该算是明智之举。因为,也只有在严冬季节生存下来,谈论将来在装备制造产业的抱负才是有意义的。联想选择进入白酒业大概也是同理吧。
一家之言
服务制胜的时代
本报记者 杨红英
卖一个机械产品,现在仅仅介绍性价比够吗?过去或许可行,但现在特别是卖工程机械产品,这显然不足以打动消费者。
在欧美国家企业的眼里,“中国制造”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其品质不是最好的,价格也不是最低的,但它往往能有比较大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奇怪现象在工程机械行业也有例子可循。
以挖掘机的市场变化来说。仅仅五年前,我国挖掘机市场还几乎被欧美、日系、韩系等外资品牌所垄断。但目前,国内挖掘机市场上,民族品牌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论产品质量,中国企业生产的挖掘机与国外先进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那中国企业又是如何赢得市场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靠服务。中国一些工程机械企业能在比欧美、日系、韩系企业落后的情况下立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自身具备的良好售后服务能力。
我们先不探讨工程机械无门槛服务带来的负面效应,仅仅从服务的形式而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做出了各种探索。
今年10月,徐工集团发起第二季起重机价值提升工程,在2011年第一季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个核心主题的基础上,新推出起重机专家“六项品牌增值计划”。
在此之前,三一重工也开展了“见证品质一生无忧——2012年搅拌车增值服务行动”,该活动以“消除故障隐患、解决遗留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的,通过“核心部件检修、遗留问题清理、操作保养培训”等项目为客户节省搅拌车运营成本,以务实的行动践行“一生无忧”服务承诺。
据悉,此次增值服务活动,三一还携手潍柴、日野、协众等零部件配套厂家共同参与,这也是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首次以单个产品开展的大型增值服务活动。
中联重科则别出心裁,于2012年7月份,由其混凝土机械公司策划举办了“畅游香港与你同行”VIP客户子女体验式双语夏令营活动,以此作为对客户的感恩回馈,这也可算得上是一种另类服务。
目前,低首付、融资租赁等在工程机械行业已成为“行规”,可以说现在上规模的企业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出了适合企业的各种尝试。当然有些做法也引发了业界争议。但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些尝试使得行业在后市场上赢得了先机。
比如现在一些工程机械企业提出的“零”服务时间和终身免工时概念正引起业内一片哗然。作为用户,当然是又多了一个选择的衡量指标,但业内专家认为,国内 “超长”服务期的出现,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事实上只是在时间上做了延长,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设备售后服务的质量,相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维修成本、人工成本,长此以往会使市场陷入新一轮恶性竞争,阻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但不得不说的是,工程机械行业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民族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与企业快速反应以及多变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这点或许更值得其他机械行业同仁学习和借鉴。
这个时候,或许我们还需要问一下,额外的服务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从哪里来,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企业自身的资源搭配出发。一些企业倾向于根据“圆桶”理论找出自身的最短板不上,是个办法,但绝不是最优方案。或许“火上浇油”,把优势再加以放大,彻底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才是在当今市场下的制胜之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徐工集团会选择在起重机领域进行服务理念的重磅出击。
往哪里去?这个毫无疑问是帮客户解决燃眉之急以及扫除未来隐患。比如零首付当时的用意就是要帮助那些缺资金又想通过购机致富的人。
如何根据自己的企业特性,调节预算做出合适的服务增项是一门艺术,但如果你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想法,那么最保险的是先准备好大家都已经能做到的,即所谓的行业共识性服务,毕竟即便不能出类拔萃,也要满足基本需求,不是吗?
“跨越式发展”的困惑
核心提示:在创新能力仍然稀缺、机制问题几乎无解的情况下,那些所谓“跨越式发展”的内质难免空洞乏味。对于三一而言,“跨越式发展”或许只是受益于投资驱动型经济而体现在数据上的统计罢了
现实中,“跨越式发展”是许多企业在自我标榜中偏好的词汇。而提出“大跃进”式的规划目标,有时容易让人产生企业之不严谨似乎比地方政府更甚。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产业构成处于全球中低端的现实。事实上,在创新能力仍然稀缺、机制问题几乎无解的情况下,那些所谓“跨越式发展”的内质难免空洞乏味,或许只是受益于投资驱动型经济而体现在数据上的统计罢了。应该说,在产业层面,尤其是技术范畴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谈何容易。
投资强度大、技术密集、投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是装备制造产业的基本特征,而产业的高端部分更是如此。这也是高端装备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稀缺资源的重要原因。没有国家意志的长期与有效体现,没有执著的追求和积淀,没有制度的保障,这种能力事实上是难以形成的。而且,这与企业层面的努力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显而易见,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更多的是采取激进、冒险的外延式扩张,出于对做大的迷恋与操作上的便捷,总是习惯把精力过多地关注于速度和规模,缺乏对发展质量及效率的讲究。当然,在GDP就是一切的大环境下,超凡脱俗的企业无疑属于基因变异。不过,尽管为盲目扩张而付出高昂代价甚至是被收入“败局”案例的企业不胜枚举,但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这种发展模式或仍将成为企业的主流性选择。
事实上,作为投资驱动型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三一在各种大型工程“大干快上”的发展过程中,迅速崛起,以500多亿元的销售额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傲视群雄。但这样的成绩与三一“十二五” 末要实现销售产值3500亿元的目标尚有巨大差距,尽管,没有多少人知道制订这一目标的基本依据所在。
显然,在充分竞争的工程机械行业,任何企业都无力形成产业层面的技术垄断进而达到对市场的垄断。而要突破在工程机械产业的“天花板”效应,在装备领域以及其他产业领域进行横向扩张就成为“做大”的惟一途径,尽管,这同样富于投资驱动型的色彩。于是,在国内目前仍有大量进口的行业以及认为未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诸如风电、精密机床、海工装备、矿山机械等,三一陆续布局。
如果说,三一重装由于抓住了煤炭行业进行装备改造升级的契机,对接市场,在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三一集团第二大业务板块的话,那么,三一在其他业务板块的收效还有待观察。
不过,从三一集团进入机床板块曾尝试以收购沈阳机床为“跳板”一事,似乎可以看出,其具体诉求并非像看上去在做产业那么简单。应该说,多元化并非单纯的追求涉足多个行业,而是应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和技术创新来增强赢利能力,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以沈阳机床为收购标的,似乎是与这种要求相悖的。众所周知,沈阳机床在全球机床产业体系中,尽管体量不小,但并非现代主流的企业模式;其政府资源与技术资源相比显得更有价值;其尚存在数字统计方面的作用。幸运的是,收购的失败并未影响三一在沈阳房地产业务的展开。
模式横移成功待考
核心提示:当三一已经成为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之一时,特别是三一将其特有的经营模式横移到多个产业时,不同的产业属性和基础,决定了其收益将不会像“1+1=2”那样有必然性。
近日,有报道称,“目前,三一电气总部裁去大半人员,各地产业园全部停产。公司到2011年陆续在风电领域投入31.5亿元的资金,但一直没有盈利。” 对此,10月22日,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吴佳梁出面回应。他表示,现在三一电气国内工厂并没有停产,只不过是压缩了规模。
应该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三一对于各机械板块做出适当调整并不奇怪,也许,这恰恰是三一市场化程度高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装备制造领域,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三一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如果还称不上奇迹的话,也是十分难得的。那么,这是由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所成就的吗?
有评论界人士认为,“鲶鱼效应”是三一除了收获今天成就外对装备行业的最大贡献。不过,当三一已经成为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之一时,特别是三一将其特有的经营模式横移到多个产业时,不同的产业属性和基础,决定了其收益将不会像“1+1=2”那样有必然性。而其“鲶鱼效应”是否也有必要转变为遵从产业内在发展规律的引领作用呢?除非,这样的业务横移包含着经济之外的复杂诉求。
国内机床产业“技术空心化”的现况,显然不是因三一的参与就能有所改变的,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特点,决定了国内机床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将日趋弱化。如果说,三一进入机床产业的目标是直指年需求量达到2000亿规模的高端部分,那么,它为赢得份额所面临的困难或者是所付出的代价,一定会比打造一方富丽堂皇的楼盘要多得多。
而在三一所进入的风电产业中,政府资源的重要性无疑高于产品的技术能力及产品的可靠性。而对于一向不以权力寻租来影响产业发展的三一而言,要有所成就的难度可想而知。
民营资本对进入装备制造领域所保有的谨慎,是有着深刻历史与现实背景的。在这一领域,只有在形式及内容上都真实地体现出差异性,民营企业才可能生存与发展。但核心能力的建立特别是在技术层面核心能力的建立,付出与获得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装备制造领域推进多元化,的确需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在发展方式转变已不容回避的今天。
“转型有可能意味着丢掉核心竞争力,如果现在抽调资金必然会波及主业。现在房地产调控仍在持续,进入地产业可能被套。”重庆某咨询公司人士对三一重工涉足地产表示悲观。但是相比于在装备领域的多元化,三一进入房地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似乎不值一提。
(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