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首京城论道农机行业硬实力构造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12-5 10:18:52  兰格钢铁


     图为汪懋华院士等嘉宾在行业峰会上论道农机行业硬实力构造。(王大庆摄)

    ■前言

    黄金十年,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农机行业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但是行业前进中暴露出来的弊端问题也同样引发关注。那么在充分竞争的时代,中国农机行业如何应用自身的硬实力去开拓、奋进令人深思?为此,本报记者特综合一些业界专家在北京召开的2012年度农机行业峰会上对中国农机硬实力构造的精彩解读,以及如何强化硬实力的论述,做了本期策划,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嘉宾介绍

    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

    高元恩: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马世青: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常务副会长

    姜卫东: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

    王克俊:中国一拖集团副总经理

    李孝高: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章沈强:星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谓硬实力

    根据百度来的定义,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是无形的延伸。

    汪懋华:“所谓硬实力,就是为我国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物质保证,这就需要科技创造能力的提升,硬实力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构建一批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农业机械化企业和产品”。

    “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农业综合机械化的年增长率超过了3.2%,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时期,2011年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4%。

    一个观点是,在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元以后,整个国家的经济从靠农业支持开始转变为工业扶持农业。城镇化建设则是今后的重点,而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增长率,就要有1200~1300个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从生产机械化走上流通服务产业化。

    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虽然装备制造业总体还不错,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还是薄弱的。因此今后需要培育一批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型的具备强劲实力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

    那么怎么样提高装备产品制造能力、水平,包括制造业的职能与制造业本身服务体系的服务业?我认为需要更好的理念,促进包括产学研结合的新技术创新模式、技术研究、工程创新研究的产业提升更紧密结合。

    罗锡文:“应该说,科技创新是硬实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农机研发中,最大的差距就是自主创新的东西不多,科技创新驱动力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高元恩:硬实力既然是有形的,那么就可以用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硬实力如何,最终是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可是我国农机硬实力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产品可靠性不高。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的机器下地就修理,国外的机器下地就工作,国外的机器可持续工作,我们是修修补补直到作业期结束,小病不断大病常发生。

    国际惯例叫平均无故障时间,我们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还不到国外的一半,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100小时,而现在已经到了120~130小时,国内现在能够达到40小时,我不太相信,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个企业真正按照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考核,所以还是不可靠。

    姜卫东:“我们今天探讨的硬实力,绝不光是硬实力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的经济实力问题。”

    硬实力的外征

    硬实力是相对软实力而来的。如何区分,记者认为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是否可以用数字来表述与衡量。比如服务能力似乎是企业的软实力,但如果你可以做到24小时服务,那么就成为了一种可以量化的硬实力,所以“硬”一定可以数字化。

    李孝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还有一句话“无商不活,无外不富”,所以,农机企业要真正走向全球,当务之急是在国内的市场上要做强,同时对海外的市场也要着手安排。否则你只能强,却不能富。

    “中国的企业如何提升硬实力?硬实力有哪几方面,结合我们企业及本人的理解,我认为有五个方面比较重要:即品牌要有信,技术要领先,产品要可靠,团队要职业,创新要有道。”

    品牌有信:我们要塑造消费者真正可信赖的品牌,大家都很认可的品牌很重要,关键是如何去做?我认为只要做到一点就足够,那就是要像爱自己的脸面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技术领先:首先,中国农机企业与欧美、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其次,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出安排,奋起直追,我们奇瑞在美国、日本分别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聘请国际人士加入到我们企业中来,希望在技术领先上迈出一大步。

    产品可靠:产品使用户真正的信赖。

    团队职业:为什么不叫专业,而叫职业呢?专业是职业的必备要素之一,我相信企业拥有这样的团队就有了发展的保障。

    创新有道:没有创新我们就没有办法发展,中国目前的农机企业实力、规模、技术程度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假如我们循规蹈矩用通常的办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更谈不上超越、领先,所以,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有可能超一些近路,在某些领域缩小差距,乃至迎头赶上。

    王克俊:我觉得决定一个企业硬实力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应对市场的能力,这里面包括对市场的把握,包括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包括产品的快速研发等;二是怎么样快速整合资源,就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这两大能力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们的产品和外界的差距就在这两方面。比方说一个美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可能是德国人,一个德国的拖拉机厂管理人员是意大利人,而一个意大利的工厂管理人员是法国人等,在这方面就是我们和人家的差距。

    章沈强:我想作为农机硬实力来讲包括了几方面:资金、技术、创新能力、人才。

    从资金来讲,作为一个新兴的企业有几种产生模式。一种可以是资本再造。作为星光农机存在着另外一种方式,我们的方式是初创再积累的方式。

    星光农机成立8年来,尽管我们一直专注于农机,或者是专注于联合收割机的发展,但前4年我们主要是跟着市场走,市场有什么产品我们就做什么。而后来的4年,我们改变了方式,开始进行差异化的精细化生产。从2009年的2000多台到2011年的7000多台,到今年的1万台都是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生产得来的,从而在资本上使得我们有了充分的积淀。

    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的问题,可以外来创新,也可以自主创新,或者是通过买技术的方式产生。

    还有人才实力,人才实力包括了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我们认为宏观思维是一个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个方向代表了实力所在,因为方向错了,再多的资本也会化为乌有,所以我认为方向也代表着一种硬实力的选择。

    科技创新就是硬实力

    罗锡文:科技创新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呢?我认为科技创新应该是硬实力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觉得在我国的农机研发中,最大的差距就是自主创新的东西不多,科技创新驱动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我认为,研发是我们的硬实力,我们在这方面和国外最大的差距就是自己创新的东西不多。真正适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农机产品不多,只能说我们的农机产品基本上能满足中国农业生产的需要,高质量的满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才能真正把我们企业的研发力量推上去,这就需要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

    在加强研发的过程中,在加强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加强农机、农业的联合,农机应该说比一般的机械制造更难,难在它要满足各种不同农作物或者生物的需要,它是需要一种有生命力作物的作业要求,所以更要加强农机和农业的联合。

    我这里有几个科技创新和农业联合的例子。在过去十年里,我做了几件事儿:一是水稻种植的撒播,过去30年来我国水稻种植30%是人工撒播,人工撒播的水稻通风透气差,肯定产量上不去。现在我们研发出一种适量限播的技术,这种机具已经转给企业生产,并形成生产力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和国外推广,这是一个农机、农业结合的例子。

    二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种水稻要水田高不超过3.3公分,如何实现这个要求?我们采用激光技术,实现了这个要求。现在我们也将这个产品转给了企业,在全国14个省和国外推广。

    三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发展越来越快,农机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使用当中也感觉对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GPS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及自动识别系统。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上海、新疆推广,并转给企业实现了产业化。

    四是撒播传统的工艺方法效率低、质量差,而且给农民带来一些危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年来我们和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广农业航空无人驾驶,用直升机来推广,今年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和湖南进行高科技合作,采用无人机撒播,在育种里实现授粉,采用这种无人驾驶技术的直升机授粉、喷农药后,作物产量比人工作业还高。

    我想只有依靠农机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农机由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的转变。

    如何强化硬实力

    马世青:过去中国的农机化在整个链条中的确取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但其中有两个环节相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一是研发;二是流通。

    其中研发这块儿应该说影响了整个行业整体的硬实力构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专家队伍缩短这样的距离。这些年我们的科学家、研究工作者,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部门都在致力于研发新产品,但如何能够使得分散的力量形成总体力量,使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研究部门和企业开发队伍结合起来,是强化行业硬实力的当务之急。

    高元恩:随着农机使用的社会化,农机用途的专业化,用户一般不注重一次性购机的成本,而是注重使用的成本。所以,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从国外的市场也能反映出我们产品可靠性不好所带来的问题,如东南亚市场是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出口市场,2002年我们就到越南搞展览,那时越南的经济不发达,对我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非常的羡慕,只是没有钱购买。不过近十年来,我们的产品在当地市场销售的不错,但现在随着外国品牌的介入,我们的产品已经从越南市场完完全全被撵出来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可靠性不好。

    为什么我们的可靠性不好呢?这个问题像魔咒一样缠绕着我们这个行业几十年了,却始终没有解决。

    我认为,要提高产品可靠性,首先要创新,其次要做大量的可靠性实验,搞好产品的熟化工作。

    我觉得中国人很聪明,很多企业拿到图纸后,当年就想把机器推到市场上去。不过这样忙于追求市场,匆忙上阵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曾经看过国外的拖拉机实验室,实验设备远比我们国内最好的设备好得多,而且他们有着一种近似“笨”的认真,任何一个产品都要做大量的可靠性实验,而目前为止我们的联合收割机尚没有实验标准,也没有技术监测,也就是简单的做做实验,你说我们的机器能可靠吗?

    与此同时,在生产上我们还有很大的一笔“债务”,就是配套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配套件,不具备可靠性。而国外有实验室,专门做配套件检查,每一个配件都要检查。

    从销售来看,很多同志到国外参观过,国外的大企业都愿意把你领到备件库参观,以显示他服务的能力。确实是这样,国外的备件库是自动出料、自动包装的,非常先进。他们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的产品是提供终身服务的,或者是至少提供30年以上的服务,一旦技术熟练以后他们有非常迅速的信息反应系统,是他们的机器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吗?不是,因为有了这套系统的保证,服务很及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王克俊:要想尽快提升我们的硬实力,应该从三个国际化考虑:一是人才的国际化;二是资源的国际化;三是市场的国际化。

    现在我们应该从全球寻找资源,我想这就是一个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国际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中国的农机企业大多数是把自己现有的产品改进一下进行销售,大多是在等国外的经销商提供报告,你这个产品在我们这儿能够有销量,而不是真正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国际市场的用户开发实用性产品。市场的国际化不只是把市场国际化,而是要把市场研究国际化。

    李孝高:有一句话叫知耻而后勇,其实大家对美国、欧洲、日韩的农机大都看过,在不同的场合也说过,中国目前农机的发展水平确实差距很大。像欧美一些国家在有些地区已经做到了农业不用靠天吃饭,而我们的农业遇到旱灾、虫灾都会受到影响,但是他们通过农机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巨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面对这种差距,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我们应该也可以把企业的产品做的更好,技术实力做的更强。

    (中国工业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专家聚首京城论道农机行业硬实力构造
  • 第7届中国国际农机工程机械展览会在安徽开幕
  • 农机行业上升趋势明显 机用紧固件市场利好
  • 落子哈尔滨 约翰迪尔打造农机制造新基地
  • 我国农机市场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 山东首次试点农机以旧换新
  • 今年1-9月份中国农机工业保持持续增长
  • 今年1-9月份中国农机工业保持持续增长
  • 明年全球农机市场将增长5%
  • 安徽220万台农机掀起三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