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下简称“示范基地”)的建设是我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全面分析和总结2011年度示范基地的建设进展和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2011年)》(以下简称《报告》)。
据了解,自2009年7月,工信部开展创建示范基地工作以来,短短三年多时间,示范基地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极大提高,并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报告》指出,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化推进,示范基地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规模效应凸显,对全国工业发展贡献显著。2011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0258.1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同比增长26.2%,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5.5%,连续两年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达165009.5亿元,比2010年增加21.9%。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础共性和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2011年,示范基地研发人员达211.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九分之一,研发投入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接近40%,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示范基地的企业技术改造经费达到6598.6亿元,较上年增加22.6%。示范基地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3416家,平均每个基地20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策源地功能日益显现。截至2011年,在已授牌的185家产业示范基地中,有近40家基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示范产业,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业领域。
集约、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两型”工业发展成效显著。示范基地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为3308.7万元/公顷,较上年增加12.5%。
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稳步推进。2011年,示范基地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1%,比上年提高2.2%。两化融合的深入,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2011年示范基地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上年增加2万元/人每年,增长幅度为13%。
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示范基地集中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有力提升了示范基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2011年,示范基地中示范产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7744家。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示范基地已建成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小企业孵化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共249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574个,两年内增加了192个。
生产性服务业有待提高
《报告》指出,示范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增强我国工业实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但部分示范基地在产业层次、产业布局、集约化程度、配套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示范基地产业层次有待提高。首先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管示范基地产业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但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重要生产装备和材料领域还需大量进口,研发投入仍显不足。其次,节能减排力度仍需加大。尽管示范基地的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及其下降幅度都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着只注重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侧重产业链重点环节节能减排、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等突出问题。
二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产业布局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纺织工业8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饱和,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较为零散和弱小,纺织原料、劳动力、能源等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
三是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创建过程中,许多示范基地反映工业用地指标较为紧张,现有土地供应状况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也有不少示范基地存在着土地浪费现象,土地利用率不高。
四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平台仍然存在功能不完善、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行业领域内缺乏具备较强专业水平、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不顺畅。平台普遍市场化程度较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五是为示范基地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国际上先进的产业基地相比,我国部分示范基地仍然以加工制造为主,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总体上仍处在初步阶段,面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研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依然不足,示范基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加大示范基地的资金扶持力度
《报告》要求,通过“十二五”的发展,示范基地要加快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为工业布局的优化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3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产业规模和影响居全国前列的示范基地,培育形成3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需要以下几个方面为关键着力点:
促进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充分依托基地园区平台,提高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式发展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环境。加强土地管理,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快推进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信部将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对示范基地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实际需要,指导各示范基地做好创建工作的方案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加强部省合作,支持将示范基地创建纳入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工信部还将加大对示范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研究提升创建水平的重要举措。加强与财政部、国土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支持。发挥各级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支持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示范基地作为重点对象,集中资源给予资金支持和财税政策倾斜。同时,支持和推动示范基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示范基地创建发展。
(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