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化名)是上海市政府机关的一名退休人员,全家五口人,拥有一辆帕萨特。这辆帕萨特一个月只开四五次。平时儿子在虹桥开发区上班,儿媳在陆家嘴上班,孙子在静安区上小学,离家比较近,由老两口负责接送。儿子儿媳从家到单位坐地铁比开车快得多,也没人愿意开车去。这辆帕萨特只在周末上超市,偶尔全家出去玩的时候才用得着。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盖世汽车网针对上海的交通满意度与拍牌制度推出本期调查,调查共吸引1298人参与,其中选择开车出行的有车一族仅占25%,更多的人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上班高峰时段往往也是最容易塞车的时候,一些有车族反而会选择搭乘地铁。此外,行驶途中如果以走高速为主,会偏向选择开车,而那些在市中心上班,上班时间固定,且正值交通最为繁忙的时段,人们往往会乘坐公交,只会在周末或是其他时段选择开车。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对私人消费汽车进行限制的城市。为解决上海交通拥堵的状况,1994年开始,首度对新增的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上海开始对私车牌照实行有底价、不公开拍卖的政策。虽然上海的私车牌照额度拍卖制度备受诟病,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车消费,并为上海建设公共交通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私车增长比北京慢一倍
“上海的牌照拍卖总体而言还是一个公平的竞争方式”,上海律师协会公司法委员会副主任、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作人吴东认为,本质上并没有改善上海交通,但是上海人口比北京多,上海汽车保有量只有北京三分之一。
上海乘用车上牌额度拍卖遏制了乘用车的增长速度。在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2002年,北京销售新车182万辆,上海销售141万辆;2011年,北京增长到年销售498万辆,而上海仅为253万辆。而两个城市在城市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物价水平方面,相差并不明显。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上海与北京基本处于同一水平。2001,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3元,而北京为11758元;2009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8838元,北京增长至26738元。这也意味着,上海的车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北京。
与此同时,上海在抑制私人交通发展的同时大量发展公共交通。“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是历史上空前的一笔”,上海市政府一位退休交通官员告诉记者,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起步比北京晚但建得比北京快,上海地铁的长度在全世界的城市中已排名前三,轨道交通已与江苏接轨,而上海新一轮的轨道交通计划又已启动,上海大量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了立体网状的结构,大部分出行都可以依赖于轨道交通。
牌照拍卖虽然不能解决根本的拥堵问题,但推迟了小汽车在大城市的使用,为城市交通轨道建设赢得了时间。
未停止研究更好的替代方案
在上述调查中,60%的消费者,并不认为上海的牌照额度拍卖制度有效缓解了上海的交通压力,仍有多达65%的人对上海的交通不满意。
而牌照额度拍卖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弊端。12月上海私车牌照举行了年内最后一次拍卖,最低中标价68900元,平均中标价69346元,比上月分别上涨2500元和2400元,又一次刷新上海举行私车额度无底价拍卖以来的最高纪录。纵观2012年上海全年车牌价格走势,也是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并被外界戏称为“最贵铁皮”。
二是大量的私家车上外地牌照。上海交通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日均在上海行驶的外地牌照为12万辆,2009年提高到36万辆,而现在已将近50万辆。
三是各种牌照的私家车存在的不公平待遇。上海目前一共有三种牌照,除了上海牌照、外地牌照外,还有一种沪C牌照,也就是上海郊区牌照。外地牌照不能在高峰时上高架,而沪C牌照只能在上海外环以外开。这显然有悖于我国法律规定的:中国的牌照能在中国境内行驶。
四是牌照控制拥有以后,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强度。以一个单位为例,本来计划买七辆车,但由于受限制只能买3辆车了,平均每辆车的使用强度就明显提高。
据上述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上海小汽车使用强度为日均行驶39公里,普遍高于其他大城市,是伦敦1.3倍,东京2.1倍,而影响交通拥堵程度的并不是汽车拥有数量,而是汽车使用量。“推出牌照拍卖制度后,上海也一直在进行研究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式。”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为抑制价格的继续上涨,相关部门6月初出台针对上海车牌的“沪四条”,期待以此控制车牌价格的不断走高。
从2002年开始,上海就组织了三次,进入中心城市拥堵收费的研究,虽然三次研究都没有形成执行的意见,但是显然政府也希望能采取更好的办法,来平衡交通和私家车发展的关系。
上述三次研究成果,由于目前技术手段不具备,最后都没有实施。“上海未来将继续采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城市交通。”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但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未来还是希望能做到更为公平地限制私家车。理想的状态是像新加坡一样,不堵不收,不用不收,多用多收,按区域分车型收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