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代的古寺庙——清华寺,今年将得以修缮。昨天,东城区两会上,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介绍,今年,东城区将开展清华寺、陈独秀旧居等一批文物及历史文化建筑的腾退修缮工作。
清华寺修缮尚需争取居民支持
位于崇文门外磁器口地区的清华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南城现存唯一的庑殿顶建筑寺庙,现为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民国时期,香火仍极旺盛。但随着历史变迁,如今,清华寺是隐藏于高楼大厦背影下,胡同深处的一座萧索“破庙”,现仅存前殿、中殿,配殿均已拆除改建,非原建筑;中殿内随其檐柱、内柱建有临时用房,私搭乱建情况严重,但梁架仍存,彩画难以辨别。
住在附近的居民说,以前在庙里能看到金龙彩画和黄琉璃瓦,现已被油烟和蜘蛛网覆盖。
李承刚介绍,目前,清华寺的修缮方案和资金已经落实,但启动修缮,涉及大殿修复的搭架准备工程,将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修缮工作一直未能开展,尚待与周边居民协商,获得其认可和支持;目前拟由政府出资补偿,动员周边院落的居民腾退。
陈独秀旧居拟做“新青年”旧址
位于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院门坐南朝北。整个院落占地不大,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长度相等,均为17米,院落的东南方向缺角。小院儿里住着五六户人家,如今是北京胡同里再普通不过的平房杂院儿。
东城区文委介绍,依据陈独秀早年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的时间来考证,他在此院居住的年代应在1917至1919年之间,并在此继续从事《新青年》的编辑等革命活动。本着贴近历史的文物保护原则,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后,拟作为“《新青年》杂志社旧址”,向公众展示那段历史。
陈独秀旧居
位于箭杆胡同20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在此院居住的年代应在1917至1919年之间,并在此继续从事《新青年》的编辑等革命活动。
清华寺
位于崇文门外磁器口地区,始建于明代宣德七年(1432),正统九年(1444)竣工;清代重修;是南城现存唯一的庑殿顶建筑寺庙,现为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关键词
左安门角楼
复建方案调整
不涉及居民动迁房屋拆除;复建规划待审批
新京报讯(记者魏铭言)备受关注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又称左安门角楼)复建,因客观原因进行了方案调整;复建规划不涉及房屋拆除或居民动迁。
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昨天介绍,左安门角楼毗邻左安门桥护城河一侧,为不与防洪要求、河道绿地冲突,规划方案进行了微调。目前,复建资金和规划方案已经就位,正等待水务局、规划委的相关评估审批,争取年内开工。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的左安门角楼,目前已不存在。根据北京市考古研究所确定,东南角楼,就位于今天南二环左安门桥东260米处,长青路东南转角处至护城河及河道岸坡。
但由于历史资料欠缺、旁边河道等限制。目前,左安门角楼的复建,从原貌复建,调整为原址复建。李承刚表示,左安门角楼的原貌,目前主要是上世纪20年代左右,一位瑞典人为角楼留下的一张照片,历史影像资料很少。专家在左安门桥东的绿地处,发现了一部分当时的城砖,推定为左安门角楼遗址,但很难确定具体位置和建筑体量;同时,考虑到角楼复建毗邻河道,可能会占用防洪建控地带。因此,方案进行了部分调整,确保原址复建,在建筑形状等方面,只能尽量贴近原貌。
从调整后的规划方案看,复建左安门角楼,将与毗邻一处房屋拐角处有空间冲突。李承刚说,整个复建工程,不会涉及居民动迁和更多房屋拆除。
前门东区
不会再大拆大建
古三里河已无法恢复,不会为景观动迁居民
新京报讯(记者魏铭言)今年,东城区将全面启动前门东区修缮整治工程,但不会再大规模动迁居民。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将以建都86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加快前门西区剩余地块开发,基本完成广和剧场、前门历史文化博物馆工程,并以古三里河遗址公园项目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前门东区修缮整治工程。
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介绍,古三里河遗址公园,应仅恢复古三里河桥遗址一段,该遗址位于两广路北侧,草厂胡同群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带,占地面积小,不会涉及居民动迁和房屋拆除。
至于古三里河“水穿前门”的景象是否要恢复,东城区风貌保护办副主任刘景地介绍,古三里河遗址公园项目尚处在规划、论证阶段,目前还没有具体答案。去年,玉河整治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仅能作为一个参考。
曾斜穿前门一带的古三里河,目前已全部为地下暗河。地面上,早已是胡同、民居、商铺、道路。李承刚认为,古三里河已无法恢复原貌,政府不会为造“水穿前门”景观而大规模动迁居民,影响现有胡同风貌,以及现有交通。
(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