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工程机械在世界地位的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争霸天下”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高、精、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不断涌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旗帜,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前行。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今年以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工程机械新产品:
全球最长的3桥49米6节臂全钢臂架泵车
1、全球最长的3桥49米6节臂全钢臂架泵车。2012年4月25日上午,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国际公司再次挑战混凝土机械研发创新极限,携全球最长的3桥49米6节臂全钢臂架泵车,在2012北京国际车展梅赛德斯—奔驰展台高调亮相,成为此次车展众人瞩目的焦点、不可替代的明星。
徐工12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新品
2、徐工两款12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新品。2012年4月19日,两款新品徐工12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顺利完成了性能试验,标志着徐工具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徐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成功问世。 3、世界首台套“全液压斗轮挖掘机”。 2012年4月19日,由大连市企业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套“全液压斗轮挖掘机”试车成功,它的工作效率是传统单沟挖掘机的40倍以上。 仅在今年四月,就出现了“全球最长”和“世界首台”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有着如此地位的产品,越来越多的是出自中国工程机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已经进入工程机械大国行列。 曾几何时,由于外资进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陷入了品牌危机。由此拉开一场品牌保卫战。经过努力,工程机械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记者了解,在最新出炉的2012年度全球最大50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座次中,三一、中联和徐工,三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跻身前12名,而在十年之前,这个数字还是零;普茨迈斯特、施维英、CIFA,这些被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景仰的行业巨头,纷纷被中国企业并购,这在几年以前,也是没有多少人可以想象的。荣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实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崛起的光荣之路,这条路上,行业的自主创新功不可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用自主创新改写着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识。 技术引进成为发展“双刃剑”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成长,正如人的一生。从蹒跚学步开始,不断跌倒、不断爬起。每一次摔倒,得到的不仅是伤痛,更重要的是成长与进步。中国工程机械想要进步,想要强大,首先是从技术进步开始的。这一点,供我们选择的方式有很多,最为国人熟悉的一条,就是技术引进。从表面上看,技术引进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技术,跨越摸索阶段,从而以极少的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基本上都是在培养我们对他们的依赖性。一种是赤裸裸地卖产品和服务,并把操作产品技术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内容。另一种是输入部分研发技术,但并不提供完整方案。一旦其整体方案升级变更,引进的技术就必须跟着方案升级。这样,技术的引进,反而成为技术研发的一条紧箍咒。
三一重工86米泵车揭幕
自主创新 成果显著 在跌倒又爬起的过程中,中国工程机械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这种依赖。于是,自主创新便成为民族品牌崛起的不二法门。事实证明,现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起排头兵作用的企业,大都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例如,中联重科可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28个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混凝土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跃居全球第一;2011年9月19日,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86米泵车成功下线,再次刷新其在2009年创造的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三一重工牢牢掌握了世界混凝土泵车的最尖端技术,站在了世界泵车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最前沿。 “1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及其核心技术研究”和“2000吨履带起重机及其核心技术研究”项目的完成,标志着徐工集团工程起重机技术达到了世界级领先水平。 理性思考 科学创新 如此这般的成绩与荣誉,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披荆斩棘,已经开始稳步前进。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骄傲的说,中国已经成为工程机械的强国呢?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工程机械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先是在技术来源上存在问题。在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技术供应链中,企业的技术一般有三个来源:由社会的公共技术研究平台提供,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后所形成的技术,企业自主的原创性技术。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原属于产业部门公共性质的研究机构转制成企业,经营性身份的确定使其没有义务和能力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究。同时,从国家整个创新体系上看,产业的创新体系构成缺位,导致在结构上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 其次是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目前,国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偏小。虽然较以往有明显增加,但与那些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仍差距甚远。比如,缺乏高性能实验台及试验方法就被认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高精尖技术,关键就在于实验和检测平台的投入明显不够。实验做得少,导致数据积累不够,没有数据库支撑,创新就无从谈起。 “中国业内要产生世界级的大型企业,有机会,但依然面临不少考验。比如说,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都需要创新。”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如是说。中联的创新理念在于:不仅要推出新品,而且要注重对产品线主要部件的标准做研发,尽量降低产品的复杂性优化产品制造与组装流程的效率。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则强调,三一重工倡导的方式,是把创新当做“工程”来看待。“靠几个项目、几个独立的技术无法支撑企业长期发展。公司组建了一个‘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这种创新组织的管理行为,是企业从战略层面,系统地谋划技术创新。” 环顾世界,在核心技术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壁垒重重。对于担负着国家战略复兴重任的工程机械产业,更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产品、体制、管理、文化都要学会创新。同时21-sun记者认为,国内市场应该对于这些企业创新摸索过程保持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支持民族企业进行科学创新实力的提升,抢占产业产业链上游市场,使带有“Made in China”自主创新的技术与产品逐鹿国际市场,大力提升民族产业创新战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几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之路,虽然荆棘遍布,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走上了阳光大道,相信自己,我们一直在路上。
(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