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化投资效率是关键 通胀有远虑无近忧
大规模的信贷和投资刺激中国经济在一季度交出了较好的答卷,对于未来的宏观局势应如何判断,通胀压力会不会卷土重来,政府应如何进一步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对于这些热点问题中国证券报专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中国证券报: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好于人们事先的预期,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您怎么看这些数据?
左小蕾: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已经有一些经济领先指标,比如用电量、采购经理人指数和信贷规模等在转好,这些指标显示投资在增长,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在未来3-6个月后会有一个增长态势。从GDP来判断,我认为一季度已经是今年的最低点。
但是我们有一个担忧,将来经济会不会出现W型的走势?这种情况并不一定会出现,之所以有这个担忧,主要是因为一季度比较好看的经济数据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超过5万亿的信贷和4万亿刺激计划均花在了投资上面,空前规模的投资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情况很像。而那时的经济就出现了W型的走势,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1999年国家大规模投入,在2000年时经济回升,但2001年又回落,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政府主要着力于投资基础设施,并没有刺激消费,修桥铺路规模很大,动用了不少银行配套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马上创造当期有效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但是这些投资并不意味着会马上拉动消费,也不意味着修好路就有人走。如果第二年没有良性循环支持,经济仍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当时就恰逢中国加入WTO,这才使得经济全面回暖。
今年一季度,信贷增长速度很快,但利润在下降,这肯定就没有拉动民间投资,大量依靠政府和银行信贷投资刺激经济,而90年代末的这种做法导致了银行出现大量坏账。现在我们的信贷如此之高,配套投资很多,需要警惕出现这样的问题。大规模的银行多是上市公司,出现问题首先会打压经济;此外,它本身就是经济中很重要的环节,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提供渠道,银行出现问题就像心脏不输送血液,造成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回头看看这些历史经验,我们应该借鉴这些负面问题,避免走这样的老路。
中国证券报:上周市场曾预期政府会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方案,您认为现在是否是好时机?应如何看待经济刺激方案?
左小蕾: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政府投资能够完全拉动的。我们算一笔账:去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5.4万亿,但全年经济的投入是17万亿,要拉动今年的经济增长,投资应该在去年的水平上继续增长。但就算我们把全年的财政收入全部投入,再加上5万亿银行配套,满打满算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这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拉动民间投资,想想怎么把4万亿政府投入用好。
我们可以看到,4万亿占中国GDP的七分之一的规模,而美国7870亿美元的投入是美国GDP的二十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为拉动经济的投入在全球是最大规模的,我们还能怎样通过加大投资来拉动经济?所以,政府应该着力于让4万亿资金激活民间投资,将来如果有新出台政策也不要理解为直接加大投入,要注重钱怎么花。
目前,4万亿投资的最终投向与最初的计划有很大变化,更多的钱投入民生工程,这个方向是对的。扩大内需应该靠消费带动投资,而不是加大直接投资的力度,就算是直接投入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让民间资本参与。我主张一种BTT(build to transfer)模式,通过政府贴息或者补偿,让资本看见收益再进入市场。如果政府没有能力补偿,可以利用现在价格下降的趋势把价格稳定下来使得民间资本投资。这种模式要求政府不排斥民间资本,不与民争利。
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加大政府投资,而是要最大化投资效率,同时找到长期持续发展的模式。
中国证券报:大量信贷流入市场,欧美国家又开动了印钞机,虽然目前仍处于通缩情况下,是否应防范通胀风险?
左小蕾:国内外市场上,通货膨胀的压力肯定不会在现在出现,学者们对此有很多研究,多数观点认为一般会在刺激经济政策2-3年后出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着力要对付的仍是通缩问题,美联储也在努力恢复信贷刺激增长,但等到经济复苏时,货币就会产生乘数效应,通胀的压力会开始显现。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除了自己主动发放货币带来的通胀外,还面临输入性通胀问题,国家流动性充裕就会造成热钱流入,中国被动结汇。但是货币多了不会马上造成通胀,投资会推动资产泡沫,投资实业更需要2-3年才能看到效果,等经济企稳回升,乘数效应就会大幅膨胀,产生通胀。我认为,中国经济复苏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现在说通胀问题只是“半夜鸡叫”,为时过早了。
对于通胀问题,重要的是判断什么时候关注。这需要把握到经济回稳、快要上涨的关键时机,并敢于及时抑制通胀。我认为,如果今年1-2季度增长的经济局势能够延续,国内的政策能根据局势调整,海外市场也稳定下来,那么在明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必须大声疾呼,防止通胀问题的回马枪。(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