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时31分报道,山东省济宁市在煤炭产业兴盛期主动产业转型,告别资源型城市坐吃山空的发展模式,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山东济宁兖州市新发现一块储量2亿多吨的大煤田后,挖还是不挖,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观点交锋,最终选择把煤田暂时封存。兖州市委书记田志峰说,到嘴的“肥肉”不想吃,是因为他们看到单靠资源求发展,头上时刻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煤炭,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又喜又恨,喜的是它可以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恨的是它造成大量的塌陷地,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
煤炭给济宁创造的财富一度超过全部财政收入的80%。可济宁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新斗,一提煤炭、先皱眉头,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让济宁成了产业结构过度倚赖煤炭的“偏科生”,“一条腿走路”的弊端日益显现。“按照目前的速度,一年接近一亿吨的产量,30年之后就没煤可采了。原来提出来的是先挖煤再考虑地上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出来先地上后地下!”
摆脱“煤炭依赖症”,谋求产业结构转型,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济宁逐渐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调整到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和纺织服装等创造绿色GDP的行业上。在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最新研制的纺织技术,不但对纺织原料不再挑剔,纺织效率也成倍提升;兖州矿业集团也从单纯的开采业向煤化工和机械制造业转型。在高新区干了十几年的工作人员李卫东明显感觉到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兄弟市区来济宁考察,济宁市首先把客人领到高新区来,说明了各级领导对高新区发展的重视。”
现在,济宁市非煤产业的总量和规模已经超过煤电传统产业,煤炭拉动GDP的比重也降到38%,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说,虽然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如饥似渴,但科学发展视角下的煤炭城市,如今要“望"煤"止渴”:“"望煤",我理解就是坚决防止过度掠夺式的开采这样一种模式,展望煤炭产业、煤化工产业、济宁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愿景;"止渴",就是摆脱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的饥渴症,来实现一个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国际煤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