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报道 在10日举行的“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从一些基本指标来看,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具有扩张性,相反是偏紧的。而之所以会产生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效果和信贷快速增长,是缘于中国的高储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扬详细列举了几个衡量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与否的基本指标。
一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内央行既没下调利率,也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二是央行的储备货币,2009年以来其储备货币没有增加,反而减少4686亿。
三是央行向市场投放的头寸,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07年央行头寸投放为3.4万亿,2008年头寸投放为3.2万亿,2009年截至9月头寸投放为2.48万亿,由此看出,与过去相比,央行向市场投放的头寸也相对减少。因此,整体看来,货币政策不会宽松,而呈现紧缩态势。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如此快,那为什么事实上偏紧的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了相当扩张性的货币供应呢?
“这种情况可以用高储蓄来解释。”李扬说,中国的高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就是中国的央行对它两个主要交易对手——政府和各种存款类金融机构都是净负债,而不是净债权。中央银行如果想调控有效,它必须对政府和存款类金融机构是净债权,也就是说,它必须是“借钱”给它的交易对手,它的调控才有效。而如果它现在是向政府和存款类金融机构借钱,它的调控是无效的。
“也是鉴于此,在2007年,在中国央行所有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使用后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其不得不启动了最为行政的手段——按月、按旬、按周来控制贷款进度。反观现在,在商业银行有这么多存款的情况下,能放出这么多贷款,也不是因为央行给它注入了多少资金,而是央行允许它贷款。这样一个结果是市场自发运动产生的结果。”实际上,“管住信贷闸门”的传统概念在高储蓄的中国并不适用。
李扬提醒说:“在通常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存款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其增长率也相对稳定。但如果存款出现偏离常态的现象,就值得警惕。”他说,今年1至9月,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6.64万亿万,占到全部存款增长的56.5%,而在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了5.6万亿元,占到全部存款增长的47.6%。企业增加存款而不是从事生产和投资,本身就是异常,况且很多企业持有的是定期存款。
“存款异动的宏观含义表明,现在放到市场上的货币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得那样,全部形成了支付。因此,尽管今年货币增长很快,但并没有形成那么强的刺激作用。另外,企业存款放在银行明年或后年也可以用,若明年货币政策紧缩一点,紧缩效果也不一定那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