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钢价风向标”的宝钢,每一次上调钢价,都会受到公众的“道德审判”。在这种压力下,宝钢先高开2月线材价格后,又平开了主要品种板材的价格。
但这次“风向标”失灵了。国内钢材价格明显回落,商务部商务预报监测,1月17日当周,全国建筑钢材品种中,Φ25mm螺纹钢、Φ6.5mm高速线材价格分别比前一周下降1%和0.8%。
宝钢的“失策”不是偶然,事实是,钢厂主导市场定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在去年8月钢价突变下行之际,宝钢就两次上调了钢材出厂价,试图扭转价格暴跌的被动局面,依然回天乏力——市场钢价继续走低,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笔者认为,目前钢铁产业正发生巨变,稳定的市场环境被破坏,钢材市场乱象丛生。在旧的价格机制被打破,新机制尚未建立之时,宝钢市场定价机制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先,市场份额减小,相对影响力下降。国内钢厂普遍采用的定价机制是领头钢厂定价,其余钢厂跟随,即经济学中“价格领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适合于寡头垄断市场,其关键点是大钢厂拥有垄断控制力。
然而,宝钢的市场垄断地位已经式微。宝钢占国内钢产比重逐年下降。2001年,宝钢粗钢产量不到2000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12%;2008年,宝钢粗钢产量3540万吨,虽跃居全球钢企第三,但全国产量占比下降至7%。
其他大钢厂的崛起进一步削弱了宝钢的全国影响力。河北钢铁、山东钢铁等地方军团重组冲击了宝钢的产量优势;武钢、鞍钢的技术升级则对宝钢的技术优势构成挑战。
第二,现货流通量少,市场影响力削弱。长期以来,宝钢集团与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接发货到企业,导致现货供货量大幅减少,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最后,大钢厂、中小钢厂存在着明显的定价思维差异,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大钢厂经营环境稳定,一般采用月度定价;而中小钢厂经营环境更复杂,钢材销售随行就市。差异性加剧了市场波动,当钢价上涨,大钢厂大幅提价,甚至日涨百元;当市场转向,大钢厂又努力护盘,使钢价格与市场价形成倒挂。
笔者认为,只要建筑钢材需求不降,国内钢铁产业重组步伐不放缓,我国钢材市场定价必将趋向多元化发展,在这之中,市场化定价呼声最高。
目前,多层次的钢材市场体系正在建立,钢铁市场交易平台日益丰富。去年钢材期货品种上市交易,8个月成交额就突破10万亿。1月18日,全球首家铁合金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天津铁合金交易所正式开锣交易,充实了国内钢铁市场交易品种。(国际金融报) |